OK,既然没车,那就说下单车吧。
共享单车解决的是出行领域最后一公里、两公里、三公里、或者说是短途出行的便捷、便宜问题。相对于地铁等边上的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克服了站点固定、车辆少等痛点,运营区域内,随用随停。
比如,要去2公里外的地点,打车太短,走路太累,打开手机,定位下最近的自行车,骑车过去,到地停车,是不是很方面?
案例:
摩拜单车,创始人是原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
去年10月拿到A轮数百万美元,今年8月完成了B+轮。
严格的说,Mobike不是共享单车,而是B2C单车租赁,因为他的单车是自制的。通过技术优化,做特别的单车,目的是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比如该单车没有链子、采用防爆胎、内设定位设置等。
(温馨提示:应该有看到新闻吧,停车一定要停在运营区域内)
OFO单车,北大校园的学生创业项目,去年9月在北大试水。
近日,得到了滴滴的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之前也有A、B轮哦。
之前市场在校园,B2C+C2C,90%的车子自制,10%源于校园单车拥有者的贡献,贡献者可免费使用所有单车,不知道是不是终身。目前有车7W+,日订单50W+。有了滴滴入股之后,再加上规模化扩张,也许,我们以后用滴滴也可以打单车了。可能,要完全吞并。
还有把核心CBD等高等人群密度区域作为投放重点的小鸣单车,近日也宣布获得了数千万RMB的天使轮。
然而这个风口真的会成就滴滴一样的巨头吗?
1、市场是否足够大。
共享单车比较明显的市场聚集在校园、大城市商业圈或生活圈,二三线城市怎样呢?
2、盈利模式。
目前可见的收入:押金(摩拜单车299元,OFO99元)+单车使用费(摩拜单车半小时1元/OFO2元封顶)。
看样子,这个烧钱起码不会这么厉害啊。
3、成本。
公司运营费用+单车制造成本+后期维护成本(这个成本,真需要呵呵了)。
如果要投入一个新市场的话,首先要有一大部分的单车制造费用的,然后是连续不断的单车后期维护成本。
SO,单车养活自己还是没问题的,但是成为巨头就比较难了(成为滴滴的补充,倒是很有可能的)。
不管怎么说,愿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活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