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公子 来源 | 周观新金融
提高效率与挣脱刹车,从来都是两回事。
蚂蚁暂缓上市的各种事情在收尾,金融科技监管的重拳却才刚开始。喧嚣过后,我们不妨冷静来看看,金融科技监管背后涉及的多种问题,方能从事件看到本质:金融科技的进步从来就不是源于颠覆谁或要革谁的命。如果把创新与总想要颠覆谁或者改变谁的对抗性思维挂钩,再给这种“创新”装上高速前进的车轮,放到整个金融系统里,注定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如果理解了金融科技监管背后的难点与逻辑,也许蚂蚁们会明白,蚂蚁刹车未必是消极信号。相反的,这是金融科技监管历史进程上最具责任感也是最具提示性的一脚刹车。
01 始终围绕放贷的金融科技争议
导致蚂蚁集团此次被暂缓上市的业务根源,是围绕蚂蚁业务与估值的争议,这一点我们在《蚂蚁的新衣》已经详细讨论过。金融科技其实从来不是一个清晰的定义,蚂蚁一直想给自己贴稳科技的标签,却也一直赚着金融业务的丰厚利润。
一直以来,花呗、借呗的对外借款只有一小部分是蚂蚁集团的自有资金,大部分是采取了贷款融资、发行ABS与联合贷款等方式来做大对外借款规模。
前几年蚂蚁主要用是ABS,ABS融资模式是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例如,蚂蚁集团拥有100亿元的自有资金,以100亿自有资金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得贷款100亿,这样就有了200亿的可用资金,再把这200亿资金通过花呗、借呗等产品放贷出去,就可以继续用200亿项目资产通过ABS的融资方式从金融市场再融资200亿。如此循环往复,再融资,再放贷,就可以在100亿自有资金的基础上,实现上万亿的消费贷款规模。这种无限次通过ABS模式来做大贷款规模的方式,很早就引起了央行的顾忌,因此监管出台规定,要求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融入资金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这就大大限制了蚂蚁集团通过ABS进行募资的规模。据深交所和上交所固收平台资料显示,蚂蚁集团在近两年发行ABS的规模急剧下降,占整体贷款规模的比例已经很小。
在ABS模式受限的情况下,蚂蚁集团又想到了另一种新的获取资金的方式:联合贷款。此次蚂蚁上市前夕出台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是针对于此,监管认为蚂蚁集团在联合贷款中的自有资金比例太低,相当于把坏账风险都转嫁给了其他提供联合贷款的金融机构,因此限定了网络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杠杆上限和联合贷款中出资比例不低于30%,这就要求蚂蚁小贷公司需要追加资本金以维持现有业务规模,或是主动降杠杆减少信贷业务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