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上看,腾讯云已经服务了超过6000家金融客户,包括150多家银行、40多家保险公司、20多家证券公司,但如果从市场开拓的过程看,从0到1的标杆决定从1到100到10000的扩张速度,腾讯金融云不是一口吃成大胖子,而是一单扣一单做下来,不断为自己叠加背书,加速扩展进程。
2、打造标签——金融太特殊,有比“订单本身还看重的东西
股票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开心,但也有发愁的,例如交易系统。
举个例子,交易所需要面向券商提供IT接入服务,而原有的IDC模式总会有不灵活的时候。更为重要的是,当用户需要更多增值能力的时候,传统IDC的模式更是捉襟见肘了。
为此,作为中国两大证券交易市场之一,深交所旗下深证通就与腾讯金融云合作,搭建了一朵合规、可信、安全、稳定的行业云,面向证券行业提供完整的IaaS、基础PaaS、行业PaaS以及SaaS等全栈云服务与金融科技的能力。
因此,这朵金融云从诞生开始,就既具备了腾讯的技术能力,也有了深交所“背书”的天然合规性,非常适合券商行业的需要。
不难看出,这也是腾讯金融云结合行业思考的一种策略,也是腾讯回归满足To B客户真实需求的结果。
3、回归价值——金融“客户”更会算明白账
腾讯云TDSQL首席架构师张文曾说,“针对核心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改造的难度无异于做一次心脏更换手术”,这话没错,但只有“手术费”不太贵、新的心脏能支撑的更长的时间,这样的手术也才有意义。
传统金融的改造,一看合规性,二看迫切性,三看经济性。
张家港行原本实用的Sybase,你也不能说它不好,只是“现在不够好”,相当于一个城市道路规划,很多年前4车道已经足够阔绰甚至奢侈,但现在看却十分小气。
要替换Sybase,新数据库一方面成本得更低,至少比Sybase运营成本+“治堵”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还得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都足够使用,不显得局促。
腾讯似乎把这一切算得明明白白,具体数据不得而知,但张文透露,“张家港行这边的硬件成本不到1000w,综合降低成本75%以上(相对其他商业银行采用大型机、小型机模式)”。
实测中,TDSQL数据库负载均保持在10%以下,余量可以满足张家港行未来五到十年业务发展需求,而这个数据库与传统Sybase被逻辑限定死不同,如果需要“扩容”,并不需要“拆了重建”,而只需要“插卡式”水平扩展。
回过头来看,无论是传统金融适应性改造,还是核心关切的满足,亦或是现实的经济价值考量,都是门槛极高的事,客户需求复杂、多样且几乎没有可以忽视或者搁置不理的内容,每一种需求的满足都必须耗费巨大精力,“硬骨头”实至名归。
方向对了,但“基因改造”里的团队更要跟得上
一句话总结业界诟病腾讯不能ToB的主要原因:ToC“基因”太浓。
要改造基因,尽管改变了总体上的业务方法论,但企业的基因就是管理层和员工脑子里思维方式集成,从金融云的实践看,重要的还有团队适应从甲方变成乙方的角色转变,抛弃富二代思维。
按腾讯CSIG员工自己的说法,做C端产品时聊得最多的是产品体验,做一个东西去打动用户,现在这些交流变少,“不是在见客户,就是在去见客户的路上,甚至陪客户见他的客户”,而这其实就是To B型企业的日常,CSIG员工已经完全按照企业服务的要求在工作。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腾讯员工出现可以被客户骂哭的事了,这在C端业务上当“甲方”时是不可能有的事。
当“大厂”的中层员工开始戏说“放下我的膝盖”,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腾讯团队放下身段,克服了非常多自己原来to C的这些习惯,ToB基因逐渐形成的表现。
可以看到,腾讯金融云客户规模不断扩大,克服高门槛的努力让腾讯自然收获了竞争壁垒,而内部数据透露腾讯政务云2019年增长25倍。行业质疑下,整个腾讯云却在速度、规模上都在快速发展,一些券商预测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马上成为腾讯新的支柱板块。
旺盛的业务能力背后,饱受质疑的腾讯产业互联网,To B基因已经形成,然而这也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腾讯C2B战略落地,未来的挑战还有更多。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高级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5钛媒体、36kr、虎嗅、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