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内容社区的互联网玩法注定是要不断烧钱来积累用户、专家和UGC积累的,所以2013年成立至今,虽然新氧已经完成了6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却还是不断的陷入“烧钱”、“缺钱”的怪圈,再加上新氧始终无法摆脱传统医美行业的桎梏,渠道建设、市场广告、用户补贴、美容整形机构入驻......每个部分都是大笔投入,这种高投入的模式也被业内人士分析为是新氧急于上市的重要原因,因为它始终在缺钱。
这种大量投入的模式,就注定了新氧“重营销、轻医疗”的商业模式。从本质上来讲,这种商业模式跟传统医美行业没有太大的区别,虽然新氧选择了内容和互联网的方式意图搭建垂直在医美行业的商业生态,却让更多人质疑它这种模式能否长久的发展、能否真正直达医美消费者的痛点:即清楚地了解医美行业中的“医疗”之坑,让消费体验更加可信和透明化。
除了商业模式受到质疑,新氧的盈利模式也广受争议。
根据新氧招股书显示,2016年新氧实现营业收入4909万元,这其中有2922.1万元来自预订服务,1986.9万元来自信息服务;到了2017年新氧营业收入上升至2.59亿元,其中1.15亿元收入来自预订服务,信息服务则以1.43亿元反超预定服务。2018年,新氧的营业收入进一步上升至6.17亿元,其中2.02亿元来自预订服务,信息服务营收达到4.15亿元,是信息服务已经是预定服务的两倍。
可见新氧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信息服务费和预定服务费,二者其中信息服务费占据绝大部分份额,而这个信息服务费其实就是新氧从整形美容机构获得的广告收入,预定服务费其实就是消费者通过在新氧平台下单后医疗平台给到新氧的返佣。
所以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新氧都是一家靠卖广告为主要收入的公司,这种盈利模式不仅单一,还会让平台自身的可信度大打折扣。随着未来新氧盈利需求的提高,它势必会面临竞价排名、谁出费用给谁流量的境地,这种境地对于大电商平台来说倒是没什么问题,毕竟商品池足够丰富,用户也有足够的筛选空间。但对于医美行业来说,本身医美领域就是错综复杂、信任度偏低,而主打真实UGC的新氧一旦用商业的手段干预内容、倾斜流量,那么他赖以生存的内容基础又将被打破,这种问题目前已经在新氧平台上发生了。
当然,新氧作为一个互联网医美流量渠道,它也曾尝试过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流量变现,比如进军线下医美行业。2016年,新氧曾尝试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先后推出了四家新氧云诊所门店,做线下业务,新氧把它的云诊所定义为“最互联网的微整形连锁诊所”,运行模式为共享经济模式,本质其实是为线下诊所提供管理咨询。但这种在内容端做裁判员又希望在线下端做商业生态运动员的模式完全没有让市场接受,新氧的线下业务后来被迫关停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