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扮演金融机构的中间角色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比如,金融合作伙伴仍会受到监管的影响,蚂蚁的创新保险产品也面临潜藏的监管压力。再比如,当前与信贷业务相关的技术服务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近四成,随着民间借贷利率最严新红线的落地,助贷业务的利息收入减少,以利息收入百分比计算的“技术服务费”也势必受冲击。至于具体有多大影响,新红线刚划不久,只能看后市表现。
最后,从三大业务中的理财业务来看,其发展的逻辑是将海量客户流量通过平台化产品转化为理财资产,谋求由销售渠道向技术输出的转变。收入模式也从代销产品佣金逐步向技术服务费和咨询服务费转变,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则是从支付宝、余额宝、蚂蚁财富再到买方投顾。可以说,买方投顾是下一阶段蚂蚁要发展的重点。
2020年4月,蚂蚁与先锋基金合作推出“帮你投”就是一次尝试,互联网平台和资管机构正从渠道合作走向深度合作。“帮你投”推出后的100天内已吸引了约20万名新客户,合计投资额达22亿元,不过从实际收益和操作上来看,“帮你投”还是显得差强人意,我们曾在《智能投顾大潮下的痛点与野望:不能指望靠政策留住客户》一文中具体分析了智能投顾的发展前景与行业痛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回味。
Part 3
估值之困 没有对标?
“如果把蚂蚁的每一项业务都拆开,每一项业务都有对标。但如果你把它们都组合在一起,蚂蚁似乎真的找不到对标企业。唯一比较接近的可能就是腾讯,但腾讯一直没有把金融业务板块独立出来,所以某种程度上也不具可比性。”一位专注金融科技领域的证券行业分析师对周观新金融表示,由于这种特性,蚂蚁的估值既不能单纯以金融行业的PE来衡量,也不能单纯以科技行业的标准来对比。
这一点,也许看数据更为明了。
据同花顺统计,截至9月10日,沪深两市中的传统金融股,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在沪深的静态市盈率仅为5.6、5.75、5.23、5.06,在港股上市的传统金融公司市净率基本没有超过10的例子。
如果按照科技公司的逻辑对蚂蚁进行估值,那就要采用市盈率(股票价格/每股收益)的估值法,高成长性的科技公司普遍资产不多,市盈率估值法更有想象空间。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10日,今年在科创板上市的科技公司P/E中位数已为61.71,超过100倍甚至两三百倍P/E的科技公司也常见,如绿的谐波、国盾量子、爱博医疗、凯赛生物、三友医疗、福昕软件等。
此外,沪深两市的金融科技公司,如拉卡拉、恒生电子、同花顺、信雅达在沪深的静态市盈率分别也达到了37.55、80.38、99.96、70.63。而代表性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腾讯、360,目前的静态市盈率分别为152.22、36.9、45.01、20.74,而国外同样的支付巨头PayPal静态市盈率则达到了100.65。
而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中,过去12个月蚂蚁集团实现净利润381亿元,要支撑1.56万亿元的目标估值,市场给出的P/E应约在40倍以上。而根据蚂蚁回复深交所问询函中的提到的,2016年和2018年的两次融资,对应估值分别为3900亿元和人民币9600亿元,对应融资后一年的市盈率分别为27.6倍和39.7倍。
对比之下,不难看出,蚂蚁的P/E的确要比金融公司高很多,但与真正的科技公司相比又有较大差距,与金融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则较为接近。那么,前述提到的问题又来了,金融科技公司是科技公司吗?金融科技公司是否略等于科技公司?
谁不想和金融公司一样赚钱,像科技公司一样估值?蚂蚁自己也谈及上述两轮融资时,以“科技企业”自居,但资本市场的眼睛总是比普通人雪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