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老年人可能需要的用品来获得收入的电商模式我们已经见过太多,但最终呈现的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此外,对于所有仰仗银发KOL的平台而言,平台的流量价值是建立在这些KOL身上,有流量集聚效应的不是平台,而是这些银发KOL,这部分人员的流失对于平台就意味着流量的流失。
事实上,不少app都曾考虑过电商、旅游等各种变现方式,例如前面提到的美篇,它也探索过电商、知识付费等多元化商业尝试,但似乎遭遇到了工具化产品都会遇到的变现难题,如果再考虑到老年人在线上支付上的难处问题可能会更多。
而旅游方面,许多数据报告都在证明老年人走出去旅游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可是谈到专业度,专注于老年人旅游的创业公司,在线上干不过携程、美团这样的OTA巨头,线下又干不过传统的线下旅行社,这种盈利模式始终难以走通。
绕过来绕过去,这些看起来似乎是以线上为主的拓荒者们似乎仅剩广告这一条路,但这条路是阳光道还是独木桥呢?
事实上,广告投放平台上同样存在“挤出效应”,在信息流广告成为主旋律的当下,这些针对老年人的APP在投放转化方面似乎很难令广告主满意,而这主要是由于产业的用户特征决定的。
大数据营销更强调用户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平台要通过这些数据给每一位用户贴上相应的标签。老年人在使用APP时有太多的无意之举,并不是他们就真的对某个事物有兴趣,更不意味着他们将因此而有所消费。可见,看似聚拢了一大批中老年精准人群,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营销价值。
也因此,互联网江湖(ID:VIPIT1)团队在下载体验不少针对老年人使用的app后发现,很多在App相应页面上插入广告,而且是一些闻所未闻的“野鸡”app,疑似诈骗信息的刷屏小广告,稍不留神的触碰就会直接触发下载。
在这一方面笔者就有亲身经历,国庆假期在老家,家里老人刚一见面吐槽手机越来越卡了,拿起手机一看,发现手机上密密麻麻的下载了好多乱七八糟的app。不仅影响用户使用体验,而且对于甲方而言这样的下载又有什么用?
线上商业化好难,但线下模式想赚钱也不是个简单的事。
线下方面,例如体检、讲座等,老人们通常非常愿意接受免费的体检和健康讲座,在很多城市无论刮风下雨,一大早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老人到处“听课”。各种免费体检活动也会看到许多老人排长队等待。但真要说到付费体检、买某某产品,立刻又会触动老人内心的敏感神经,立刻有了防范心理。
养老被很多业内人士誉为银发经济的金矿,在未来很多即将步入老年人队列的人群,有不少都是养老院的准用户。记得之前曾看到民政部发布的一个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收支只能持平,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不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