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小程序”的工具属性要高于服务号本身。
根据腾讯云高级产品经理布道师的文章解读,他认为,在PC时代,流量集中在几个大型门户手中,而移动时代,流量在微信这样的超级APP当中。小程序诞生的本质是“为了让商业存在于无形之中”,他认为,原有的O2O是因为线上和线下割裂,并没有深度的融合。比如要在58到家找钟点工,还是需要再超级APP上搜索和比价,线上下单后,跟线下就没有关系了。
这种割裂的关系,他认为并不是因为发现家里脏才找钟点工。等我办完事回家,家里就已经打扫好了,线下应该是一种很自然的场景过度到线上,然后在自然的过渡到线下。当服务完成后,再回到线上。
这样的逻辑是:
1. 消息信息流入口:用户收到好友分享,驱动预订服务。
2. 提醒消息入口:服务当天收到消息提醒,享受服务。
3. 扫码入口:扫码确认到场
4. 评价入口:支付和完成服务后,线上进行评价。
5. 小程序共通:例如系统能判别用户的行为,提供交通出行的建议,程序间是联通的。
其实,按照这一的商业场景逻辑,并不是什么颠覆或者是创新,而是很正常的网络营销逻辑。
这个逻辑其实跟早期马云背着包去推销“中国黄页”并无二致:每个商家都需要在网上有个网站,有信息……,而小程序看上去也是如此:按照让商业存在于无形的逻辑,小程序的商业应用是基于不同的场景,按照这个理论:每个商家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小程序”,并且完成自己的线上线下的交易流程。
这个思路其实也是上世纪末电商的逻辑:所有人都认为B2C是未来的电商的趋势,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看到所有的企业在B2C领域博得多少的成功,但是的确有一部分先知先觉的商家利用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等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这个成功并不是实体商业的成功。
造成这样的结果也很简单:并非所有商家都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即使小程序易使用,就目前的实体企业老板的专业度和投资意向,并不太会大量资金和成本投入,这是需要值得警惕的。
程序本身仅仅是死的,商家的商业模式能否完成,还在于商家自身的运营水平,不是说:我用了小程序就能赚钱。
布道师认为现有的APP是信息孤岛,但是笔者需要友情提醒的是:作为轻量级的应用,很难解决深度的行业解决方案,既然行业垂直、细分领域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方向,轻量级的应用适用程度其实也并不大。
归根结底,小程序的本质,就是PC时代的个人网站时代的重演:会有依托于小程序发展起来的商家,但大部分的商家,并不会如同去中心化后,基于长尾效应的理论:零散的小量的需求。而这部分差异化的、少量的需求会比金字塔尖的应用带来更大的市场。
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小程序”还是APP,或者是基于移动互联的各类平台服务,从开发到运营的试错周期会很长,这是现实国情。
“小程序”或许会养活很多“小程序”开发公司,也同样能让一些优质和敏锐的商家获取第一波的红利,但对于大部分商家而言,可能更加需要的是能直接应用的产品,而不是还需要重新建立商业模式、重新开发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门槛,甚至连一般的网络公司都得另配团队专业做小程序的开发,想克服这个问题,恐怕并不容易。
PC时代,我们就教育商家要进行网络营销,移动时代,又鼓吹微博和微信营销,时至今日,即使“小程序”,其实并不能快速改变这种现状,并且可能造成更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
最致命的问题是:腾讯的基因并不是一家技术公司或者是电商平台,前者叫做谷歌和百度,后者叫做阿里和亚马逊,所以“小程序”更像是程序员和产品的盛宴,离张小龙让“小程序”变成浏览器所承载的Web世界的目标,可能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