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无一例外,我们都被小程序刷屏了,张小龙的演讲和问题答疑获得了高度关注。因为微信的成功,已经把张小龙推上了神坛。
我第一时间的想法是:
这样的场景变成了:“先生,你好,我们是**网络,你们做‘微信小程序’的开发,你们有需要吗?哦,有了?我们还有推广业务,有需要吗?”
这的确如同PC时代的轮回,一大波专注于网络模板建站开发的公司,会大大的带动这个产业,短期来看,这是程序员的一次盛宴。
也有固执的程序员不这么认为,有程序员说,微信小程序等于是微信自己定义了一套开发规范,其实并不太友好,意味着公司会增加一条流水线,变现是增加了开发成本。
无论如何,张小龙的野心,从PC时代起,到现在已经到达了一个高潮。
张小龙的野心匹配了腾讯的帝国思维
微信越来越重,前几天,我在PC端整理电脑,足足30多G的垃圾文件并没有让我震惊,因为64G容量的手机,微信的占比也是越来越大,我承认现在的交流和沟通大多在微信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方式不会被抛弃:现在PC端的QQ和微信端的QQ,用了18年的产品,也就奄奄一息躺在各自的屏幕上。
2010年,马云提出了要放弃帝国思维,做互联网时代的水电煤的基础设施,百度的李彦宏也宣布百度成为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只有腾讯,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原有的业务结构:游戏和即时通讯依旧是主要的方向,因为业务稳定,马化腾也少有露面讲战略,所以BAT当中,腾讯给人的外在理解是低调,但是很赚钱。
当年引起风波的《计算机世界》出品的《“狗日的”腾讯》,当时戳在企鹅身上的三把血淋淋刀的封面,至今依旧让人印象深刻,文章直指腾讯依托自己的用户进行了垄断和抄袭,后来以《计算机世界》道歉落幕。
腾讯一直建立了自己封闭的属地:从OICQ到QQ到微信,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庞大的用户量进行的,张小龙告诉大家,要放弃寻找流量红利的想法,但是基于微信本身的小程序,恰恰又是一个基于流量红利“入口”的产物。
这是一个自我矛盾的说法:微信本身是一个中心,小程序是微信的一个功能组成部分,所有理论上的小程序围绕着微信这个基础端,按照腾讯制定的技术规则进行开发和运营,并没有完全的去中心化:用户必须还是微信的注册用户,如果按照浏览器的设定,浏览器并不需要注册这个门槛,尽管小程序不需要安装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