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层面,班课模式未改变,流失率高同时教学质量堪忧
在知乎上有新东方前员工现身说法,称招生人员向家长谎称刚刚加入新东方没多久的自己“有三年教龄”。
由于教师岗位的独立性和非依赖性,教师资质是家长重点考虑的报名参考。到了第二代教辅平台这里,“外教”就堂而皇之成了招徕学生的重要砝码。这个戏码与第一代没有根本上的区别,只不过沾上了洋大人在英语教学上显得更加高大上。
某种程度上,外教搬运模式纯是为了迎合家长心理,第二代的外教搬运模式是对第一代传统班课模式的怀疑和否定,但是,随着第二代平台的市场深入,不少家长在网络上发声称自己上当了,钻了空子的教辅平台拉来各种五花八门的外教,噱头的意义明显大于实际价值。
不止于此,平台出于成本的考虑,外教们则待价而沽,共同造成单一平台上外教经常更换师资,51Talk更换菲律宾外教的传言更是让家长们愤怒不已。这与新东方名师出走、谎称新教师资历(来源于网络,待查证)如出一辙。
总得来看,第一二代教辅机构本质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十分重要的教师如同广东工厂里的工人,来来走走稀松平常。有人说新东方创造了罗永浩、李笑来、杜昶旭、翟少成、于浩洋等名师,其实另一个说法更靠谱:“不是新东方出了名师,而是高薪吸引了一批真正的牛人。”
2、运营层面,“教育导向”变“服务导向”
KPI是好未来称霸的强力制度优势,第一代教辅在经历市场搏杀后,都开始十分强调商业化层面的业绩,这本没有错,但作为优先导向就显得舍本逐末。
同样来自新东方前员工,有一些说法非常有意思,被主管问及教育和服务哪个为先时,回答教育的被批判——服务带来的“续班率”应该更为优先,教育质量是次要的。
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三化改革对教师所执行任务造成的必然偏向,只不过,这话让家长听见了怕是五味杂陈,自己享受的优质服务,其实是在牺牲小孩的教育质量。
然而,转投到第二代教辅平台的家长,面临的境况并未改变,在资本推波助澜下,这些平台要的是什么可想而知。这里不否认有不错的平台,会以优质的教育质量来换取长期利益,但急不可耐的资本愿不愿意陪玩怕是要打个问号。
3、学生层面:主动性问题不解决,聋哑英语依旧聋哑
教辅机构目光都盯上了K12教育(新东方的K12营收已经占主要部分),相对成人教育,K12教育在学员的主动性上有着根本不同,孩子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更多是被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