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经济 > 国货潮下品牌营销的自嗨式“融梗”

国货潮下品牌营销的自嗨式“融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8-11 21:42:32 编辑:派代电商 手机版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有言:“然物以少者为贵,多者为贱。”

真正稀缺的体验往往最难得,借势传统文化,其实就是种内容营销。如今的国货潮井喷,自然有头部品牌产品品质得到认可这一方面的因素,但就像哈佛大学市场营销教授 Tehdore Levitt的那句经典的名言:“人们其实不想买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他们只想要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洞!”

很多用户的消费行为更像是在进行一种文化消费,并非真的看重产品本身实用价值。流行引爆于模仿,模仿本性的爆发趋使更多的人去附庸风雅。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曾在其《模仿律》中也提到: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然而,时尚圈历来都认为“流行趋势是呈螺旋型上升的”。而且现在年轻人很容易喜新厌旧,与之相随的是各种流行周期的缩短。随着传统文化元素的营销越来越多,从一二线城市时尚前端到下沉市场的小镇青年,潮流逐渐“泯然众人”,人们对这类时尚元素的热情逐渐被浇灭,推动这波狂热逐渐转化为疲态甚至厌倦,这对于很多应景跟风营销的品牌来说往往意味着灾难。

此外,除了复古等流行周期元素影响以外,此番国货集体借势传统文化元素其实也是种情绪营销,而情绪营销的最终点就是“发明传统”,双十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正如英国社会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其著作《传统的发明》中提到的:“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

很多国货与文化结合的也可以被视作是“发明传统”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喜欢挥舞着情怀大旗来进行营销,从“商业情怀化”渐次演变成“情怀商业化” ,用户对此已经愈发的不感冒了。一些国产化妆品主打的汉方草本等元素是中国美妆品牌的特色,品牌真正具备与文化本身的高度切合度。但更多品类除了外包装之外,在产品的体验过程中不能满足类似的文化参与感,过度的情绪营销狂欢之后只能留下一地鸡毛,传统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很难约定俗成。

公共文化灵魂不属于品牌自身,但现实是用户没上瘾,一些品牌商们却太入戏。

一堆企业挤在同一座独木桥上,玩法烂大街,围观群众逐渐麻木,给自己产品加上点“中国风”,然后就没然后了,有些“强加情怀”的味道,让人感到生硬无比。

随着对传统文化公共资源的过度“开采”,从而加快流行周期的进度、公众情绪的流失,一些“掘金者”们的悲剧也就此展开。

始于潮流,衰于冷淡:国际化是国货品牌发展的必答题?


文章TAG:营销品牌品牌营销

最近更新

经济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