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营销不只是一个部门的职能,而是整个企业的。
只是简单的底层技术框架还不够,因此我们看到了在AI营销的赛道上“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但有些是有用的”,而这些有用的模型则归属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在消费互联网卡位成功的企业,其它大多数企业其实真的能力有限。
国内AI营销无绝对“MC”:基于领域优势的边界划分
Adtech时代过去,Marktech时代到来。不得不说,AI营销理念的兴起为Marktech式理念在国内的盛行奠定基础。但相对于美国科技界,国内在AI营销方面却没有绝对的MC。
在美国,亚马逊几乎在各个领域都有布局的企业掌握着AI营销的大动脉,不只是运营着最大的互联网系统,还在线下有着诸多布局,通过Echo设备以及Ring录制视频,建立起覆盖率极高的监控网络,真的可以针对各种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展开相应的对口营销服务。
而国内方面,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景观。前面提到的阿里、京东、百度、字节跳动、快手等公司,对应着电商、搜索、社交媒体等能力,从而衍生出了信息流广告等数字化营销的能力展现形式。近段时间,《浪潮之巅》作者、企业基因论提出者吴军因为基因论受到了不少的质疑和批评。他认为企业有自己的“DNA”,而质疑者则认为这多少有些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可事实上,在如今越来越热闹的2B领域,不同企业的技能界限也确实影响着它们相关布局和服务的方向,比如AI营销赋能。
下限极高的BAT:
技术方面的积累不用多说,此外,三家也都有自己的云服务平台。除此之外,渠道面够广才是它们真正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阿里和腾讯的布局面非常广,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多,这包括零售、文娱、金融、电商、汽车交通、生活服务、房产家居、汽车交通等。这也使得它们可以掌握用户更多场景的画像,从而可以为相关领域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对口的AI营销服务。而百度方面也类似,但它在开放性上更强一些,依托有着17年历史的“联盟”形式,例如最早的站长联盟,如今的百家号作者、小程序开发者联盟,还有手机厂商联盟等,实现多渠道的资源互换和流通。
当然了,优势很多时候也是劣势,中立性或许将是企业级用户选择AI营销服务商的重要参考维度。
以阿里为例,虽然它的技术、数据积累都很厉害,但它做得再好,它的资源会全面开放给口碑,而美团则由于竞品关系不会选择。用对手的技术服务平台,数据安全方面会有很大顾虑,阿里所涉及领域的非投资企业可能不会使用阿里的服务,腾讯亦然。百度在移动端布局不如另外两大巨头,好在这也使得百度成为BAT三家中立性最明显的企业。对于许多非阿里腾讯系的企业而言,不可避免的会担心阿里腾讯在赋能上能否“一碗水端平”,但对于百度这样的顾虑可能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