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Collect(收集)环节,AI营销公司有没有自己的云服务平台影响很大,云服务平台所追求的高可用、敏捷、灾备同样也影响着营销的相应要素。
还比如终端的投放推送出去。挖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例如微信、支付宝这样的流量集聚地并不是谁都可以使用的公共基础设施,凭什么让其他人免费引流呢?就像借钱,不借是本分,借了是情分。如今,各大平台对于第三方服务和连接的分享管控越来越严,中小型的AI营销公司自己没有可供企业级用户使用的流量池怎么也不会踏实。这个流量池可以理解成场景,只有在场景的基础上才有情绪营销、粉丝营销、精准营销等各种创意策划操作的可能。
随着市场的深入化,企业战略在推行过程中,它们会对行业边界自身业务空间都会有自己相对灵活的理解,能够灵活跟随市场趋势动态调整战略,它们的目标用户是多变的。对应的,相应的AI营销设计也需要与时俱进,但如果对全局的把控程度不够,可能会影响营销体系改变的效率。
另一方面,针对用户传播是否足够饱和。
“刷屏式”营销看似很low,但为什么许多广告主还乐此不疲的选择?那是因为广告可以多次重复的让人看到。对于刚好需要的用户,很容易实现交易。对于暂时不需要的用户,会起到抢占用户心智的作用,加深印象,一旦需要,就会想起自己知道的这个品牌。
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让用户记住品牌广告太难了。记得前一段百度与秒针发布的《汽车品牌广告精准饱和策略研究报告》中提到某汽车品牌市场部媒介总监的一句话:“广告策略需顺应时代变化进行创新,我们希望通过对精准用户的反复触达实现转化,希望通过数字媒体的精准挖掘更多潜在购买者。”因此,品牌营销策略需要覆盖更多(潜在)消费者,并通过多次触达产生影响。
事实上,不只是汽车行业营销,许多单点渠道对于用户的广告推送而言,很多都是一次性的,几乎没什么再传播的机会。但渠道面够广的数字媒体不同,例如腾讯,在微信朋友圈第五条看到的广告,可能出现在腾讯视频、音乐、QQ上;例如百度,在百度app上看过广告,在爱奇艺、贴吧、百度地图等流量平台上还能看到。这一类平台一方面已经通过大数据筛选出了潜在用户,紧接着,打破用户注意力的“碎片化”,广告饱和投放,往往可以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从而把握赢得消费者的机会,这才是针对用户认知的“高饱和攻击”。
总的来看,说是找第三方AI营销公司,但甲方需要什么样的第三方?所谓的AI营销看似是企业级市场,但实际上却考验第三方服务公司在乙方(用户端)的底蕴和实力,有技术不代表什么,资源够广才是稀缺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