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星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7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季度总营收为61万亿韩元,较上年同期的50.94万亿韩元增长19.7%;营业利润达到创纪录的14.07万亿韩元,较上年同期的8.14万亿韩元增长72.9%;净利润达到创纪录的10.8万亿韩元,较上年同期的5.8万亿韩元增长89%。
经历Note7爆炸、掌门人身陷囹圄等公司重大危机之后,三星这种高歌猛进的状态似乎和很多人预期的有所不同,尤其是移动设备业务,第二季度利润仅仅比去年的4.3万亿韩元略有下降,产品危机带来的舆论质疑好像已经随时间烟消云散,这种情况下,或许只能说李健熙对三星的布局切中了近十年来的市场命脉。
不过与这份“进击”的财报相反,国内倒是抓住了三星不少的“小辫子”,一则,在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中,国产品牌强硬地将三星踢出了销量前五的排名,二则,在有可能实现下一个“中国式”增长的印度市场上,三星同样被一众国产品牌包围,霸主地位难稳。
而对于智能手机格局的未来走向,中国和印度早已是至关重要,如果在丧失国内市场主导地位之后,印度的制高点同样被攻陷,很难想象韩国狭窄的市场还能否撑起巨头的野心。
五年前,三星曾以亚洲市场的包围之势,步步蚕食,给处在动荡局势中的诺基亚一番重击,从而抢得了被霸占14年之久的龙头老大地位,然而时过境迁,当三星在两大市场逐渐经历诺基亚的过往,是否意味冲破格局的量变积累将很快到达质变的爆发点,促使三星重蹈诺基亚的覆辙?
继中国市场之后,底气越来越足的国产手机纷纷发力,在印度展开了对三星的强势围攻,但最终的结果依旧难以预料。
后顾之忧仍在,国产手机在印未必能称王争霸
近来,因为国产手机在海内外市场的利好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舆论在这种宣扬国威的情怀熏陶之下,渐趋涌动出一种国产品牌赶超三星、苹果指日可待的氛围。尤其是在印度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小米、蓝绿兄弟和联想一年时间内就挤占了本土品牌原来的位置,在整体格局上又形成了对三星一家的包围之势,这种发展势头确实暗含了无限可能。
只是,前景其实并不如想象般乐观。
一则,如今舆论过多地渲染国产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冲击三星、苹果的整体实力,这似乎也极其符合国人对集体力量的推崇,但实际上我们理应清楚,这几大厂商从来都不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更谈不上所谓的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