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多种中国特供榜单巧立名目、犹如儿戏、贱如白菜
其实真正让我们反感的,还不是榜单的数据不实,而是各种巧立名目特供中国市场的细分榜、垂直榜、年龄榜、行业榜、区域榜等等。
上个世纪,如果哪个中国企业家能登上《时代》封面或者入选福布斯、财富等榜单,是一件至高无上的荣耀。到了今天,我们发现“周边认识的互联网创业者,基本上都上过各类福布斯、胡润榜单” 。什么“35岁以下的创业者榜单”、“40岁以下的40位精英”、“30岁30佳创新者”等等层出不穷。
如果年龄不够用怎么办,总不能推出20岁或者15岁以下创业者榜单吧?别慌,有招!就拿30岁这个年龄来说,这些榜单机构应中国市场需求又横向发展,想出了《福布斯2015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福布斯2017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2017年30位30岁以下青年才俊榜》等等不一而论。如果福布斯或者胡润聘请我,我能在一月内,帮你们想出500个榜单,比如《2017福布斯影响力的人物30强》、《2017福布斯年度风云人物30强》、《2017福布斯十佳CEO》、《2017福布斯年度创新人物30强》....
正所谓“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权威榜单的泛滥,也让榜单入选者的含金量变成白菜价,一大批犹如儿戏的榜单名称在中国大地不断上演,真可谓光怪陆离、乾坤颠倒。
第三:去中心化时代 我们年轻的消费者不买账了
在去中心化的时代,没有什么是权威的,也没有什么能引起全民追逐,每天有无数的维度和热点吸引着我们年轻一族的眼球,进而影响他们行为决策。企业或者企业家上一次榜单带来的关注和市场效应,可能有时候真不如鹿晗的一条微博效果好。
时至今日,行业人都心知肚明,除了上各种高大上的榜单之外,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去某鱼台举行发布会等镀金的高大上的行为,其实通过某种手段操作都可以实现,并不能代表企业或者个人的真实影响力。在过去,这些操作都已经成为潜规则,但互联网时代,我们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不会再为这些高大上的行为买账,他们更注重自己内心的认知。
换句话说,就算福布斯和胡润好好的认真做榜单,也难以维持当年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现在的很多创新企业,吸引力不亚于500榜单上的企业,年轻人根本不在乎所谓的这些光环和头衔。我还是奉劝我们当下的企业家,相比热衷各种所谓的镀金奖项、榜单,还不如踏踏实实的搞好研发和服务,用真实力来满足我们的消费者更多维、更高品质的需求,现在的时代真的在进步了。
总之,属于“榜单经济”的时代,真的可能过去了。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