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上班族睡眠不足导致缺勤或影响工作状态,一年会损失掉120万个工作日。
与此同时,失眠的“蝴蝶效应”也不利于整体经济规模的提升。欧洲研究机构兰德公司调查发现,睡眠不足会因为降低生产效率,对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经济规模庞大,美国经济损失最高,每年高达4110亿美元,占GDP的2.28,假设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开始睡6至7个小时,预测可能会为美国经济增加2264亿美元,为日本经济增加757亿美元。
在国内,失眠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中,新中产阶级成为失眠主力军,失眠人群画像也在某种角度上预示着这种反噬趋势的可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工作效率的空白则如同横亘在企业发展中的一道巨石。
种种迹象直接将失眠的负面后果暴露无遗,而据《2018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显示,七成网民的睡眠质量受工作压力影响。从工作压力导致失眠,再到失眠导致效率失衡,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从睡眠经济过渡到夜间经济
当被问到睡不着时都会干些什么时,得到的答案千篇一律:看直播打游戏、刷抖音逛淘宝、追剧甚至是定外卖。或许,正是由于白天缺乏自由支配时间,深夜也就成了一天中的“桃源时间”,很多人选择牺牲睡眠时间来填补生活空白,简称“报复性熬夜”。
据悉,90后入睡前普遍在移动互联网上耗费大量时间。睡觉前,57.7%的90后都在玩手机,36.8%的人睡前玩手机超过50分钟。当代熬夜的年轻人逐渐从睡不着过渡到不想睡,撑起睡眠经济的大军便紧跟着升级支撑夜间经济。
近年来,中国的“夜经济”越来越高涨。据统计,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夜间消费的比重早已占到了全天消费的50%以上,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饿了么”此前统计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夜宵订单(每天21时—次日2时)的情况,以上海、杭州和深圳三座城市为例,每天超过1/10的外卖订单均是在晚间产生的。
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21点到22点是淘宝成交的最高峰,超过36%的网购都发生在夜间。在23点到凌晨3点依然有数万人活跃在淘宝上,被官方调侃“熬最晚的夜,买最贵的眼霜”。移动支付在夜晚10点到达全天活跃最高峰。单纯就移动互联网来讲,用户在夜间的高度活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反观线下,深夜里的繁华热闹毫不逊色,有7.1%的小商户选择在凌晨4点前继续营业。环顾周围街头,无论是网吧大排档还是酒吧电影院,都在夜幕中高举“不打烊”的大旗,积极得分上一杯羹。
在2017年,共有54个城市全年在22点以后上映夜场电影的数量超过3万场,也就是说平均到每个夜晚,这些城市都有80场以上的夜场电影在放映。
如今,深夜“修仙”的熬夜党越来越多,修仙时间越拉越长,与此同时,熬夜活动也在趋于多样有趣。究竟是熬夜大军成就了夜晚经济,还是夜晚经济纵然了熬夜大军呢?这似乎是一个双向逻辑题。
正如珠珠所说,“睡不着时就会看手机,刷微博,本来想玩累了就自然困了,谁知道越玩越精神了。”
而很多失眠的人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睡不着的样子原来如此“值钱”,甚至正在形成一股新的资本热潮。
歪道道,独立撰稿人,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