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最常见的盈利方式时现金流与广告流,而以公益性为最大卖点的众筹平台势必是不能用于盈利方面,而且区别于格莱珉生态的各种企业,水滴筹、轻松筹等平台本身由于不具有销售产品的功能,只能依赖于流量带来的红利,充其量是做做广告流,但公益性事业夹杂商业广告不免令人诟病,也因此众筹平台们在盈利上没有任何优势。
但平台的运行缺少不了资本的支持,无论是企业的运营管理,还是至关重要的审核方面,都需要不少的人力资源成本,这就在这些众筹平台间产生了社会性的悖论,也就是如何处理社会企业性质与盈利存活下去的矛盾。
脆弱的“众筹多米诺”,公益信任度是一次性消耗品
不过在众多众筹平台、互助产品没有解决营收与社会性矛盾的时候,另一个噩耗传来,那就是平台众筹用户的审核真实性。
先是今年4月份“相互保”被银保监会以“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和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事项罚款93万,而后5月份德云社演员吴帅在水滴筹上募捐100万用于治病,却被人发现不仅家里有房有车,甚至妻子刚刚才换了近万元的高价手机,先后的两起事件引发轰动。
此后被挖出的假诈捐也不在少数,这些事件给很多热心用户浇了一盆凉水,一种对于众筹、互助的不信任度无限放大,而让这种不信任度无限放大的原因就在于一种心理落差。
举个例子,如果是自己不小心丢了十元钱,知晓后最多会埋怨一下自己太过马虎,甚至是不以为然,但如果这十元钱是自己给了路边乞讨的人献爱心,缺发现是假装的乞丐,这时候所产生的心理不仅仅是后悔,还有对这种欺骗行为的愤怒与怨恨。
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他们对这些诈捐行为的怨恨并不是来源于简单的金钱方面,能捐款的资金数额一般都是用户可以承担范围,不影响正常生活的,他们怨恨、反感的是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被这种欺骗性的行为所阻碍而产生的落差感。
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不是局限于一次,它还会让很多愿意去帮助人,有能力去帮助人的人丧失掉这种热情,“狼来了”的故事无需多言,一次公益事业的上当受骗,很容易让一个人的价值观产生变动。
而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互联网社交群众,这种负面信息更是会通过社交裂变出去,相比较媒体报道,自己亲朋经历过的骗局更加的醒目贴切,
这就使得在这样一个社交网络中,一个很小个体KOL负面能量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下会引起一片区域的集体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