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在电商的全面渗透下,线下大型卖场超市的市场被严重挤压。根据日前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合作发布的《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大卖场业态去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在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的销售额下跌0.2%,客流减少4.6%,家庭平均购物量降低4.7%。
大型综合超市的盈利能力越来越退化,尼尔森的数据显示,电商和便利店正在持续吸走大卖场和超市这两个渠道的客流,便利店和网购的渗透率分别从去年的32%和19%上升到38%和35%。甚至已经有声音开始讨论,电商超市是否会全面取代综合超市。
但是,峰回路转的事正在发生。实体经济的机会并没有完全被剥夺,线下超市和大型综合超市仍然还有翻盘的机会。突破口就在于多年累积的消费者信任度上。就在近期,工商总局对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唯品会等电商的电风扇、电磁炉、手机、插头插座、儿童用品、内衣、卫生巾等503批次商品抽检。检测结果让人惊讶,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其中,天猫商城出售的不合格产品数最多,居第一位。
电商平台的商品质量问题一直是被消费者诟病的老大难。虽然这两年电商平台们一直在致力于打假保障质量,也收获了一些效果,这次的503批次商品中,只有2个批次商品是假冒的,但是正品中抽检三分之一多的商品质量不合格,直接让消费者对电商平台产品质量充满忧虑。
一般来说,越靠近消费者端,对于产品的质量信任越趋向于感性,消费者一般都会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像是通过品牌、个人体验、口碑等来判断产品的好坏。实体零售的供货渠道从工厂端开始,经历了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交过过程中质量信任的建立一般都是通过专业人员进行详细和长期的评估来建立的。这种高成本的信任建立也保障了产品的质量,最终到达消费者端虽然价格偏贵,但是产品质量经历了多次把关。
而电商平台为了实现物美价廉,主打的就是砍掉中间环节,可能有很多产品从工厂端出来就到了电商平台销售,中间虽然减少了渠道加价,但是同时也砍掉了各层级代理通过把关建立的质量信任。而消费者又不具备专业的质量监控能力,在缺少理性质量控制压力下,工厂在电商平台激烈的价格竞争中,不能避免的会慢慢走向为了降低价格而放松对商品质量把控。
电商平台集体遭遇的信任危机可能为实体零售带来重新崛起的机会。实体零售像是大型商超、便利店等在“工厂、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这样的渠道上下游把关下简历的质量保障,将会赢回不少流失到电商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