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ETC支付体验虽然近乎“无感”,且普及率远高于车牌支付,但办理手续较为繁琐,拆卸、报销流程极为麻烦,专车专用的ETC在拆卸时需要车主带本人身份证、行驶证、ETC卡以及OBU设备到ETC客服中心办理拆除,之后仍需要凭ETC客服中心开具拆除单到签约银行解约。
与ETC相比,与支付平台深度绑定的“无感”车牌支付对用户端来说实际体验要好的多,但同样也存在“硬伤”一方面,车牌支付的“无感体验”不等于“无感通行”。目前高速公路无感支付的应用情况来看,“无感”实际是只是免去了找钱、刷卡、扫码这样的实际交易场景,通过车牌识别等技术实现自动扣费。
在缺乏完整生态支撑下,车牌支付在应用层面上相对“割裂”,由于不同平台间的数据壁垒存在,在已经实现车牌支付地区,不同地区之间也需要不同的APP来实现“无感支付”,无法形成完整的用户体验。
而基于区块链加密技术的数字化ID对于目前国内的现状来说还很难实现,在复杂的商业环境和多变的政策环境下,基于汽车厂商端的数字化支付技术很难大范围商用。
从应用场景上来看,ETC在现实场景下的应用仍然仅限出行领域,无论是从技术的底层设计还是到商业化应用上,拓展空间有限,而得益于强大的支付生态,支付宝、微信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更具商业场景拓展的潜力。
就覆盖程度上来看,ETC是目前最为普及的“无感支付”技术,而支付宝以支付生态与ETC的联合则初步实现了出行场景“无感支付”体系的构建,未来,在人脸识别全面落地之后,以“体验经济”为触点的“无感支付”手段将会随着物联网的落地而逐步应用,届时,人们也将正式跨入“无感支付”的时代。
人脸支付商业化:阿里腾讯打响“凡尔登”前哨战
相比较难实现的基于加密数字ID的无感支付,已经成熟商业化的刷脸支付成为“无感支付”的前哨阵地。
2018年12月,随着支付宝推出刷脸支付设备“蜻蜓”,最接近无感支付体验的刷脸支付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随后,微信推出刷脸支付“青蛙”,正式加入“战场”。
今年4月份,在北京“支付宝开放日”上,时任支付宝支付事业部总经理钟繇曾对外界表示“将投入30亿补贴刷脸支付”,由此,支付宝拉开了刷脸支付补贴大战的序幕。
而微信方面虽然并没有公开透露补贴金额的具体信息,但有业内人士称,微信的补贴力度已达“百亿”级。
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谁赢下这场“无感支付”前哨战,谁就将夺得体验导向时代的市场主导权。于是乎,在巨头的推动之下,刷脸支付开始迅速进入到规模化落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