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已经被提过很多次了,几年前就有很多电商企业踏足供应链整合,为传统制造和前端销售提供服务。结果,水太深,淹死了不少企业。
我是站在中小企业的角度来观察“柔性”供应链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打造“柔性”供应链的目的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纯电商企业引发的,前期电商企业得到了电商的优势,带动了产品的销售,但是产品的库存和供应又无法搞定,一个不小心就会留下高额的库存成本,没有制造生产研发的电商,每开一个新款,成本上都会计入厂家的利润,为了弥补这些劣势,节约成本,所以希望打造“成本更低的供应链”,同时也有些电商是通过“抄袭”品牌热销款来对冲产品失败可能带来的风险。毕竟研发的成本和风险对于电商来说,很难转移。
再来说说我理解的“柔性”供应链
重点在于“柔性”两字,即水一样的属性,理想是可以根据销售情况而实现生产供应。但是很多企业追求0库存的极限供应状态,使自己陷入深渊;0库存不是“柔性”供应链。0库存也仅仅可能适合企业在某稳定发展时段。
基于这方面的操作,沉淀经验:前端过亿的销售体量,供应链积累了数百万的库存,如果可以实现更低的库存占有率,净利润至少可以再提升很多,看得清问题核心的人,都会第一时间把精力投放在这个上面,“如何解决供应链效率”?前端运营,我们不算差的,而打造供应链,需要实践来检验。实践下来:火车两个头,供应和销售两头都要抓,如果只抓供应链,前端运营不变化,那么供应链可能会限制前端发展,由于不懂运营,扼杀了潜力款;所以我们设置了这么一系列的指标参数,来判断,什么时候,谁是车头,什么时候,谁是车尾。如果某产品[动销指数]下降,那么后端供应链就是车头,前端负责推动该产品的[动销指数]。如果某产品的动销指数上升,那么前端销售就是车头,后端根据[生产指标数据]负责供应。如果前端的数据做的精细的话,判断出合理的利润区间,放弃部分利润;实现效益和效率双赢。
如果验证自己的策略效果,财务报告环比一下结果应该是很明显的,如果库存占有资金和你的利润比没有什么变化,说明你的供应链设计不符合现状。这个摸索的过程可能会时间比较长,但是效益方面来说,确实可以让企业更上一层楼。
然后,我们梳理下“供应链”的关系。
本质上来讲,这是一个“供”和“需”平衡;如果你有很强的“供”,那你一定需要很强的“需”来弥补,才能消化,才能产生更多的利润。如果你有很强的“需”,那你一定需要很强的“供”来促进;同理,如果你的“需”比较大,而你的“供”很小,结果虽然可惜,至少你还有机会慢慢的强化你的“供”。反之,就不一样了。
我周围不乏搞供应链整合的人,把很多大型传统企业的生产线整合下来,开创了自主的品牌,或者购买了国外品牌的贴标权,把“供”做到了相对比较强势的地步,并以此为“核心竞争力”杀入市场。结果呢?“需”并没有起来,导致生产线空置,白搭了那么多贴标费,推广费,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成本,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所以,供应链,供应链就是供和需的链接。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情况下平衡点也会不同,这个平衡我称之为“柔性”。
产销一体化企业的优势VS纯贸易电商的优势
以前传统企业壮大,很多是根据订单批量生产,而在电商领域,可能你的产品终端销售为10件,甚至是0件;跟你订单生产出来的库存是相差甚远的。
电商发展至今,纯贸易电商的优势渐渐地被稀释了,红利不在了;随着一些觉醒的产销一体化企业的进入,仅靠着那些运营手段,平台操作熟练度已经很难占得先机了。至于那些尚未觉醒的,不带任何杀伤力的生产企业,可以有效整合联盟,加强合作,形成一种“新的电商体”,当然这个是我的假设,实现起来会有些难度,但至少也是个机会,可以给你提供“柔性”属性。
产销一体化的企业,由于天生自带“柔性”属性,[现阶段]可谓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柔性”作为一种天赋,并不等于可以玩转“供”和“需”。上面也提过了,这里就不多解释。
个人看“柔性”供应链的价值
需求的多样化,渠道的多元化,竞争的激烈化,谁都很难确保自己的产品可以再畅销20年,变化和竞争的速度,加速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以成本、库存、利润的关系就变得更加精细紧密。当然,如果你所在的行业,需求变化和竞争都没什么改变,那你不是小霸王就是国企。
中小企业电商发展,自然需要得到更加效率的支撑,如果你具备了一定的“需”(销量),高效率的供应链可以助你加速。
片面的观点:有些人说柔性供应链就是少量供货,一件代发。这和中小企业接轨未来电商其实没什么关系,分销和一件代发都属于过度式,接轨距离太远了,有今天,没明天。
结束语:
“柔性”供应链是效率和效益的表现。“柔性”=“高效”;即打造高效的供应链可以接轨未来的电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