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把顾客当自家人伺候的海底捞,“你爱它它也爱你”的蜜雪冰城,以及很多给品牌取人名的快消品牌,江小白、钟薛高、小茗同学、王饱饱等等。
这些洞悉了“人性”的品牌,试图在营销的过程中消解消费者内心难以排解的孤独,换来的是消费者解囊认同,表明现在原子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营销更容易触达受众心智。
那么,在越发原子化结构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通过智能营销建立有温度的粘性品牌呢?
智能营销的两层内涵:大数据“输入” + 场景化“输出”
美国百货零售业之父John Wanamaker有一句堪称广告界“哥德巴赫猜想”的至理名言——“我知道在广告上的花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显然,一个好的预测性判断对营销的转化率至关重要。因此在可互动的内容场景,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洞察消费者的喜好变得更为重要。
智能营销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基于大数据采集和算法分析,寻找营销的目标受众并洞察其潜在需求,能够使营销人员更好地预测消费者的行为,使企业能够先发制人,做出改变或积极响应市场环境的细微变化。
洞察用户需求离不开大数据采集环节,其本质就是侦测用户心智的雷达,而后通过互动反馈机制对不同用户的情感偏好做出全面分析,得出POI的最大公约数,把这些基于万千POI的要素(IP、偶像艺人、亚文化、甚至流行语)融合起来,就是打造爆品的“流量密码”。
有了大数据提炼出的“流量密码”,品牌和产品的设计甚至可以做到精确制导。比如,Netflix就曾根据订户的流媒体活动记录,分析了3300万名观众的喜好,从而判断由演员凯文·史派西和导演大卫·芬奇合作拍摄的《纸牌屋》将会取得成功。
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到用户POI的最大公约数之后,Netflix的《纸牌屋》果然大受欢迎,并通过这种方式的数据预测创造出一系列的热门剧集。
再比如国内的快手,自2019年推出用于智能营销的“磁力引擎”后,尽管流量增长速度慢下来,次年广告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达到47%;抖音更早一年推出了“巨量引擎”,2019年广告营收达到1200亿元,而当年的总营收是1400亿元。
可见智能营销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流量巨头重要的增收来源,也体现出智能营销技术给广告主带来的品牌价值。
智能营销技术之所以能显著提升广告主和品牌方的效益,关键的第一步在于对海量用户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让品牌精准地感知用户的痛痒,从而让产品定位在爆点上。
如果说大数据是智能营销系统的“输入”,那么,针对多元消费场景的分发就是智能营销时代品牌力的高效“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