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筑墙广积粮的必经之路:“一站式”医疗服务才是最终形态?
什么是非公医疗产业发展的本质问题?毫无疑问,那就是在多点注册“行路难”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医师资源的获取问题。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虽说目前非公医疗确实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它们其实并不具备许多公办医疗机构的便利条件,很多东西都需要“自给自足”,这也使得很多非公医疗机构的发展其实是存在一定的压力的。再加上医生多点注册缓慢,医生资源积累难度大,而只有具备强悍医师资源的医疗机构才能吸引人们前来就医。
资本看到的是非公医疗产业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机会只是宏观的趋势,但这个市场很不成熟,很不完善,医疗产业投资额度大,回报周期长,也不像像房地产、煤炭,过去我们爆发式增长的产业,容易来钱。很可能会出现由于资金断裂而关门的情况。长此以往,中小非公医疗机构的生存环境也会变得日益恶劣。
除此之外,就目前非公医疗产业各个专项的经营模式而言,走的是基本上都是集团式、规模化的发展模式,这也是品牌化的必经之路,大型机构对中小机构生存空间的“挤出效应”愈发显著,行业也会迎来自己的“洗牌潮”,越来越多的医生资源会流入头部的大型机构,马太效应下,头部机构的医生资源也会因此得到有效缓解。这也是基于市场调节下,医师资源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这或许并不久远,因此,对于行业头部平台来说或许并不需要过于焦虑。
除此之外,如果不能通过吸收合作的生态模式来获得医生资源,那么不妨改变思路:如何才能吸引更更多的人才主动前来?
从非公医疗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各路玩家泾渭分明,做体检的就专门做体检,做康复的就专门做康复,但很多头部平台走的生态模式往往容纳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在不考虑医生的条件下,这种“一站式”医疗服务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一定比细分领域要强。 这就好比电商领域,一站式全品类电商与垂直电商相比,流量优势显著,在市场份额上不断对垂直电商进行挤压。医疗产业同样也是如此,垂直类的天花板显而易见,而且在如今的商业社会里,行业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只是在行业内部,更多的可能还来自于外部势力的侵入。对于非公医疗产业来说,例如爱尔眼科、美年体检、口腔诊所等在各自领域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竞争力,但它们面对威胁可能不是不只是来自于同一板块的对手,而是其它板块玩家的业务扩张。
对于非公医疗产业的玩家来说,在考虑医生的条件下,不妨采取“自营”的生态构建模式,即自己主动的进行业务拓展,而非选择与合作伙伴搭建生态,这些不同部门的医生资源才称得上自己的,使用起来也符合规定。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真正的优势应该建立在多个堡垒上,而不是一个堡垒,应该以主营业务比如体检、治疗、或者康复为基础基础,以此作为担当整个平台生态赋能的前端流量入口,然后围绕基于这一板块所积累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做服务品类的横向扩张,对其它细分市场进行渗透。 如此一来,一方面规避了周边潜在野蛮人的偷袭,先发制人抢占先机,是“高筑墙”的过程;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业务版图够大,平台流量也会增多,这也使得医生待遇也会水涨船高,而且稳定性也大大提升,这对医生的吸引力也会大大增强,相当于“广积粮”的过程。
由此可见,非公医疗产业在不久之后一定会迎来自己的洗牌潮,只有实力雄厚的头部玩家才能脱颖而出,而对于这些玩家来说,未雨绸缪,趁早筑墙积粮才是未来能否称王的关键所在。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