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投入:熟知星巴克的都知道,其从进入中国就未投放过硬广。但在互联网咖啡之战中,营销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例如,去年瑞幸咖啡找来汤唯、张震做代言人,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两大人气明星,代言费虽然没有此前“范冰冰”那么吓人,也将是不小的数字。
而连咖啡在营销上也从未“小气”过,去年4月,连咖啡搭上了第一网红papi酱,买下了其抖音上首条商业广告,重磅推出了两款莫吉托鸡尾酒。5月,又联合李诞推出了一款经典鸡尾酒——长岛冰茶。这种商业合作模式相比代言要“省的”多,但仍旧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胜利尚未来临之前,互联网咖啡们的营销战必然会持续不短的时间。
此四项基本概括了互联网咖啡双星瑞幸咖啡与连咖啡需要持续烧钱的方面,其中开店成本与物流成本是最无法进行“压缩”的两个大项,并且将随着用户规模的上涨以及销量的提升而正比例增加。相比之下,获客成本与营销投入的压缩空间极大,一旦用户消费养成及品牌树立成功,这两方面的开支可以大幅度进行裁减。
但从目前来看,瑞幸咖啡今年2500家店的目标,预示着它需要将去年烧钱的路再走一遍。而连咖啡已经开始通过关店来及时止损,在外部市场正常的发展下,互联网咖啡这个赛道将是烧钱的无底洞,无论瑞幸咖啡还是连咖啡,都很难在短时间内从烧钱的泥沼里挣脱出来。
红海蓝海?
对于互联网咖啡玩家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未来咖啡市场时红海还是蓝海。
中国人并不怎么喝咖啡,就像欧美人并不怎么喝(绿)茶一样,在瑞幸咖啡与连咖啡的商业逻辑里,疯狂的烧钱押宝的是一种猜测,咖啡市场将迎来大爆发,用户又以白领为主,这种互联网玩法将有很大的蓝海空间。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的咖啡消费量每年增长幅度在15%-20%,而全球平均咖啡消费增速只有2%。目前,中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的咖啡小于5杯,但是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国一线城市,每年人均咖啡消费是20杯。同时,北美和欧洲国家的每年人均咖啡消费大约是400杯,日本的每年人均咖啡消费大约是360杯。
从数据上来看,年20%左右的增长很诱人,但考虑到中国人均数量过低这一事实,即使高增长,中国出现欧美普遍将咖啡作为饮品的可能性仍旧比较低。也就是说,无论是瑞幸咖啡还是连咖啡,想要撬开市场依赖增量市场撑起自己的商业模式很难,必须同一众咖啡玩家进行竞争。
横亘在互联网咖啡双星头上的则是来自各个行业的老的和新的竞争对手,举例来说,传统咖啡店的对手有星巴克、上岛、左岸、costa及个人咖啡门店等;另外,近些年开始发力咖啡的肯德基、麦当劳也是不能小觑的对手,这些连锁快餐所售的十几元咖啡口感还不错;这个赛道里,还有便利蜂、7-ELEVEn、全家等便利店售卖的现磨咖啡。
中国市场在变大,竞争对手也变得更多。
从天浩角度来看,互联网咖啡双星瑞幸咖啡与连咖啡的未来局势并不乐观,虽然它们的概念很新,但在线下服务这个赛道里,太多的局限决定了它们扩张的空间,一旦资本撒手不管,类似连咖啡的关店风波还将不断上演。原因有三:
首先,过高的成本,让互联网咖啡外强中干。餐饮这个领域里,用户的忠诚度并不高,在实际的咖啡品质上,抛开宣传上的溢美之词,无论瑞幸咖啡还是连咖啡都未做到明显的差异化。也就说,互联网咖啡可替代性极高,过高的成本让它们很难经历风浪,一旦有舆论危机发生,连锁的优势反而成为弱势,在固定成本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的情况下,哪怕是误会性的危机,都足以让它们瞬间覆灭。
其次,追求小体量,制约了互联网咖啡商业想象空间。为了快速扩张,无论瑞幸咖啡还是连咖啡都采用租用中小型店面或场地的模式,在缩减成本的同时,也决定了它们在品类扩张上的局限。连咖啡至今仍然以咖啡为主的饮品为核心业务,瑞幸咖啡在饮品之外,也开始提供沙拉和简餐、西点等小食。过于小的空间决定了它们无法将产品或服务品类进行大规模扩充,因此无法大幅度提高ARPU。小体量制约了它们的商业想象空间,加之它们走平民化路线,又将店开在核心商业圈,如何实现大规模盈利?以及持续不断的增长?目前来看,双方都没有给出答案。
最后,补贴养成依赖,用户忠诚度存在极大疑问。我们知道,为了快速俘获客户,以及刺激用户消费的频次,无论瑞幸咖啡还是连咖啡都采取频繁补贴的策略。以我在北京工作的几个月而言,在瑞幸咖啡平台消费过七八杯咖啡,均价只有十元左右。但是,补贴不会长久存在,一旦停止补贴,当每杯价格平均达到二十余元时,已形成依赖的用户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用户流失将不可避免。
经历过2014年、2015年、2016年的双创高潮,天浩在内心情感上希望每个新商业模式都能够活下来,并深度的去改变我们的生活。只是,互联网咖啡的许多特点,让我再一次想到当年火极一时的共享单车,用户需求可以挖掘,但很难创造。竞争环境也需要创新破局,而不是单纯依赖烧钱一个“灵丹妙药”。
又关店、又亏损的互联网咖啡,是下一个要死的烧钱骗局吗?但愿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