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汽车用品为入口的模式,这包括个性化需求的汽车饰品以及汽车养护产品。但很明显的是,以此为切入点几乎与4S店汽车后服务业务根基没有联系,不存在明显痛点,自然就谈不上“解决痛点。”这需要真正实现体系化与专业化服务其商业价值才能体现,但保持合理利润从而持续发展却成了最大的障碍。
2.以“点评”模式切入。这种模式类似于美团、大众点评、饿了吗这些平台,采取双边市场的形式,一边是4S店,一边是用户,通过信息流实现赋能4S店实现流量获取。
但不得不说的是,4S店不是满大街都有的饭店,美团饿了吗上的用户评价往往会影响店面销量,汽车服务方面的信息流平台很难像美团那样处于一个较高的姿态,平台上的点评也很难引起4S店们的重视。线上所谓的导流功能,用户实际上还是以价格作为最主要的参考导向,对线下店的控制能力非常弱,用户对4S店服务不满差评?So what?中间平台无能为力,4S店也不在乎。
3.以洗车、保养上门服务切入。以此为切入点的好处就是容易上手,流量获取相对容易,便于速度打开市场,盈利模式清晰。但是汽车保养和洗车本身就是个偏线下的模式,市面上也不缺洗车店保养店,这也使得看似不错而且很清晰的盈利模式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除此之外,以“上门服务”的角度切入,看似方便用户,但却给自己增添了不小的人员成本,很多用户感觉排队、等待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去专门的线下门店。而且对于洗车对于传统4S店业务没有过多的动摇,而且上门洗车受场地、天气影响较大;对于保养来说,上门保养很多设备很难带齐,致使保养项目不全的问题经常发生。用户还得回归线下,留存度与复购率明显不会高到哪去。
4.上门维修。上门服务,具体流程就是首先进行检测工作,简单的问题能处理就处理,其他需要大型工具辅助的项目,则需要工作人员将车取至相应工作车间进行操作,但是这样的服务方式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容易做许多“无用功”,用户的习惯也并没有养成。
总的来看,汽车O2O领域的玩家姿态各异,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彻彻底底的“伪需求”,不具备规模化的可能;第二类是强调单纯“信息流”功能,与4S店合作,但明显缺乏对线下4S店的控制;第三类是跳出4S店,强调线上引导用户至自己或者自己合作的线下门店,对于用户来说其实更直观的感觉是多了些环节。
就O2O这一模式的实践而言,汽车O2O显得有些格外特殊,因为汽车相关的消费需求在购买频次上远不如外卖点餐,教育受众的机会太少而且本身也是业务模式所限,从教育用户到引导需求这两个层次的问题也很难的达到有效解决。而且不像每个人用餐固定的“饭点”,汽车相关消费呈明显的碎片化特征,转化路径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