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进一步对营销费用进行分拆,可以明白本季度拼多多用户结构(一、二线用户和APP用户提升)发生变化的原因。
根据增长黑盒Growthbox的报道,拼多多的营销费用主要投放于品牌广告(比如综艺节目冠名)、效果广告(主要是线上广告)和补贴。由于大部分优秀的品牌广告位置已经在去年冬季提前锁定,所以近期拼多多营销费用的增长主要是效果广告和补贴。
根据App Growing的数据,拼多多在自去年4季度依赖,开始大幅增加效果广告投放量。19Q2已经超过87000条。
数据来源:App Growing,Growthbox整理效果广告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用户下载APP。这完全符合本季度拼多多活跃用户迅速增长的状况。
来源:App Growing上图显示,腾讯社交广告是效果广告最主要的投放渠道。综合上述信息,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拼多多在2季度加大了效果广告的投放力度,在拓展新客的同时,也把腾讯社交生态中的用户引导至APP,从而降低对微信的依赖程度。
补贴方面,拼多多在5月上线了“百亿补贴”活动。由于补贴主要以iPhone等高价商品为主,因此普遍认为是针对1、2线城市消费者。这也符合本季度拼多多在高端城市的突破。
在经过了6月、7月、8月,高补贴活动依然在进行。黄峥在电话会议中表示,不同于其他造节驱动的电商平台,拼多多的促销活动并不是为了某个促销活动而展开的。
看起来,“百亿补贴”会成为一场长期促销活动。拼多多或许是想以天天低价的形象取代行业一直以来的造节热潮。
趋势二:拼多多加快落地通过新链接方式,实现“性价比”产品满足消费人群的多元需求,更像Costco了
毕竟,无论是“二环”还是“五环”人群,消费能力不是简单按区域划分。
8月底,美国知名会员制仓储电商Costco将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据官方说法,非食品类的百货商品价格低于市场价的30%到60%,食品类则能低10%到20%。
值得注意的是,Costco可是拼多多对标的对象。在招股书中,拼多多被形容为“Costco和迪斯尼的混合体”。“迪斯尼”式的模式已经被充分解读,通过“社交拼团”和“低价商品”去游戏一样的购物。
那么,怎么实现Costco式的商业?其实这也是拼多多与传统电商的差别,通过有效“匹配”,推荐商品给消费者,SKU有限,但要满足结构性丰富,通过海量流量集中到有效商品里,以规模反向定制,缩短链路,持续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
从长久看,供应链升级是拼多多很长时间内的战略重点,现在正处在这种模式开创的早期。不久前,拼多多“新品牌计划”联合JVC电视推出首款定制大屏电视。还有,今年开始推行的农产品上行计划也很典型。
通过拼团流量汇聚的需求,实现农家、厂商和消费者的短链匹配,模式上是可以实现像Costco一样的“天天低价”和独家定制商品。这也会让拼多多可以不用“古典电商”们惯常使用的造节式低价,而成为一种日常性的电商模式。
官方资料显示,拼多多已于今年推出超过1300款定制化产品,累积订单量接近7000万单。
在「零售氪星球」看来,从这次财报可以看出。消费者身上的多元属性不能简单以区域来划分,所以,绝不能再“误会”拼多多仅仅是个下沉市场玩家,其野心边界已经突破“五环”。在一、二线市场,拼多多也有很多潜力去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
换句话说,“二环”不是拼多多的起点,但是,在拼多多的终局一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另外,通过新链接去实现消费者、厂商的有效匹配,拼多多已经开始加速尝试。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也更让它像Costc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