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难以成为新经济的驱动器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裁员便可以看出科技圈正遭受资本寒冬的侵蚀,侧面也可以看出这是企业资金链的危机所采取的的措施。实体经济走下滑趋势,众多的传统企业死在转型的道路上,而曾经被定义为在经济不景气下的一个新驱动——互联网,按当前形势来看,这个新的驱动似乎遇到了困难。
在之前国家经济寻求转型的da背景下,互联网+横空出世,让所有人看到了经济发展的新希望。相关利好政策层出不穷,推动并扶持了创新型企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国内互联网创业的爆发。最具代表性是中关村创业出现“井喷式”增长。有数据指出,2013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而到了2014年上半年新创办企业已经超过9000家。
在全民创业热潮爆发,资本疯狂涌入的催生之下,如今的互联网就像文革时期“亩产万斤”的大跃进时期,互联网也出现了“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类似的吹嘘估值。每个企业都敢称自己是行业内的独角兽。比如十一过后,各大领域的活跃公司排名竞相角逐,几乎跟个企业都宣称自己再某个领域获得了第一名。
除了资金短缺,巨头碾压也是互联网难以承担经济驱动器的重要原因,行业下行的初期阶段,中小型低微企业会马上感觉到危及,而此时正是巨头把酒言欢的好时节。随着中小企业经营的艰难,导致市场上会出现便宜又优质的资产,而这些资产正好被巨头趁机吃下,变得更加强大。
巨头越来越强大,中小企业随之而来的只能是倒闭。宏观的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到了某个行业的临界点之后,将会导致整个行业的生态直接被破坏。如果不能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即使是行业巨头,也难说不会倒下。直至最后,巨头中的幸存者重整旗鼓,将之前剩余的优质资产慢慢收拢,再次迎接新的上行周期,开始新一轮的所谓“上半场”。
总而言之,互联网出现的“亩产万斤”、烧钱、巨头碾压等现象,导致了虚拟经济开始和实体经济一样处于失控阶段。当然,战略转型、业务调整或许也存在一部分原因。目前情况来看,互联网年关裁员已成趋势,今年的年关,互联网科技圈注定人心惶惶。
互联网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最脆弱时期
在互联网行业说到资本寒冬,那肯定是“避之如蛇蝎,人皆侧目”,但是该来的总会来。2016即将结束,回想去年这个时候的互联网正是人头攒动的的好时节,企业高薪挖人、烧钱、补贴好等等好不热闹;而今年的互联网圈却噤若寒蝉,裁员风暴席卷互联网。这让人想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场景。
提起2000年的那场互联网泡沫,很多互联网人依旧胆战心惊。从1998年开始,科技公司的估值就比普通市场约高40%,2000年初科技泡沫已经达到巅峰状态,当时估值就已经超过165%,然而当时风头最大的初创科技公司上市估值也才60亿美元左右。在资本狂热之后,寒冬无声来袭,绝大多数互联网科技公司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除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全球金融唯一也导致了新一轮的互联网泡沫。而时至今日,资本寒冬有意思让互联网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目前为止不论是科技领域还是传统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此时无疑是最脆弱的时候。
事实上,年关裁员风暴本质上是经济持续下行、估值虚高、企业转型、市场缩水导致的并发症。有一句俗话叫,“趁你病,要你命”。形容此刻的互联网寒冬似乎再贴切不过。
资本寒冬似乎仍将继续深至,互联网从业者一筹莫展。不过,冬天过后,必将是万物复苏的春天。历经寒冬的侵蚀之后,“春天”来临的时候又将会有一批新的巨头诞生。
但问题是,这次寒冬到底有多长?可能并没有人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