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基因检测这样给人感觉很高大上的行业竟也打起了接地气的价格战。上个月,23魔方把个人的基因检测服务价格从499元/件,降到299元/件。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包括23魔方、WeGene、水母基因等在内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公司都在价格上频繁做文章,要么直接降价,要么就推出更低价的服务套餐。
这不仅让笔者想起了这几年中国的智能音箱的价格变化,从上千元的起步价到现在的百元地摊价,天猫、京东、百度、小米这些互联网巨头,或多或少都用过大出血的降价战术。但好在市场对低价的反馈比较积极,智能音箱这几年稍微有些起色,普及率不断升高。
虽然都在向消费者抛橄榄枝,但是两者在实用性上却有本质区别。智能音箱虽然不够智能,但好歹还能满足一些实用性需求,比如听音乐、信息、购物等,但基因检测的实用性在哪呢?
以23魔方为例,其基因检测项目大致包揽祖源、遗传(遗传风险、遗传特质和遗传变异携带)、营养、药物反应、运动等。但寻祖、遗传风险之类的,普通消费者似乎看不到什么实用性。
正如澎湃新闻此前在有关报道中提到:“这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甚至称,尽管从业数年,身边仅有一名同事曾经检测过这种项目,在朋友圈晒出说自己有欧洲血统,主要就是好玩了。”
价格下去了,的确是达到“消费级”了,但消费级基因检测也有难言之隐。
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娱乐化”帽子
基因检测下沉到“消费级”后,虽说褪去了不少严肃性,变得更平民化了,但却被无形中戴上了一顶“娱乐化”的帽子。
首先,目前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本质上是一项特殊的信息服务。无论是23魔方,还是水母基因,他们针对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服务并不是很复杂,倒有那么点O2O服务的意味。大致的过程是消费者先在网上下单,接着就是在线下完成唾液样本的采集,随后采集器被寄回,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可以在网上查看自己的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很专业,正如前面提到的,这项服务会让你知道自己基因的各种“秘密”。但问题在于,除此之外,完全没有其他的附加服务。消费者在最后得到的这些关于自己的基因检测结果,更多只是让他们知道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比如我对什么药物过敏,我得某种疾病的概率。
既然是信息服务,消费级基因检测逃不了的一个“审判”就是,这些信息有多少是有用的,多少是没用的。就知识获取效益而言,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可能比绝大多数知识付费服务都要低。毕竟《15天教你学会PS》比《生命的秘密——基因报告》要来得更实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