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继山东女孩徐玉玉被骗子以“领取教育局助学金”名义骗走学费,伤心过度心脏骤停过世的报道之后,又出现各地许多准大学生被诈骗的事情,把大家的注意又重新聚焦到了电话号码实名制以及个人信息泄露上。
涉世未深的新生们因为骗子的各类骗术纷纷上当的案例不胜枚举。在我们的生活中,隐私泄露已经成为了一件十分普遍的事。每个人可能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你刚买完车,车险销售的电话就进来了;刚买了房,装修公司就找上门;刚网购了一次,退差价诈骗电话就进来了。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电信诈骗已经成为过度泛滥的社会问题。照理说,手机号码实名制可以有效地遏制电信诈骗。但是目前来看,史上最严实名制也遇到了上有对策,下有政策的应对,在犯罪分子面前,基本形同虚设,他们可以利用政策漏洞轻松绕过公安部、工信部和三大运营上耗费巨资打造的马奇诺防线。
在徐玉玉案件中,诈骗分子使用的171手机号就是一张实名认证的手机卡。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消费者在购买手机卡时,需持本人身份证,运营商必须使用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核验用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件,并通过系统自动录入用户身份信息,在验证信息真实有效之后,才可办理业务。但事实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绕过这一规定。第一种就是使用他人身份信息开卡,别人遗失的身份证如果还在有效期内,即使对方补办了,旧的身份证仍然能够使用,利用跨地区信息差,完全可以冒用别人的身份信息开卡。
而且目前市面上一大堆实名开卡软件,此类“电信移动联通实名软件”售价只需要千把块,可以不用通过终端扫描,只要录入真实身份证信息,就能够通过系统认证,然后开通实名卡。而在信息倒卖如此普遍的情况下,获取一个真实身份证信息太容易不过。事实上,消费者名下莫名开通手机号、宽带业务这样的案例经常见诸媒体,虽然运营商集团多次严打,但都是屡禁不止。
寄望实名制能够遏制此类犯罪,出发点很好,但是从目前来看,效果堪忧。我们应该认识到,与其在案发后寄望通过实名制政策来寻找罪犯,更重要的应该是从源头上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推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不被泄露和滥用。
特别是在全面跨入移动互联时代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互联网应用在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同时,在网上产生的大量痕迹,留下的信息,都是潜在的个人隐私泄露源头。高效率和个人领域的封闭性是对立的,享受便捷的同时,我们往往默认让渡了大量的隐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