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 “公敌”Netflix何以绝地逆袭奥斯卡?

“公敌”Netflix何以绝地逆袭奥斯卡?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8-12 00:45:25 编辑:派代电商 手机版
消费者选择Netflix不足为奇。

但左右观众消费选择的不只是价格。2000年以来,好莱坞一直奉行的“爆款”策略,最初是阿兰霍恩在华纳兄弟的尝试,后来他这样总结自己的策略:即使是最忠实的影迷,一周也就至多看一部电影而已,所以得确保他们看的就是你制作的那一部。

而将近二十年过去,迪士尼等六大巨头还在践行这一理念,这导致好莱坞制作环境变得越来越两极,大片厂头部影片与小成本院线影片的差距加剧。某种意义上,介于两者的“中间地带”便也相应地消失了。

现在Netflix借助雄厚的资本和影响力,正准备承接这部分空缺。向上探及像漫威超级英雄、《指环王》那样的超级IP,或是能够争取奖项的声望项目,向下以优秀的小成本电影补充平台资源。

阿方索卡隆曾回应,“如果你知道电影发行的现状和复杂性,就不应该对Netflix发行这部电影做出质疑”。与此同时,导演和制片人所看重的,还有Netflix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所能给予创作人员的最大限度的自由。

一方面,Netflix(在电影项目的开发选择上)喜欢符合用户需求的成品包,而且它们不像其他电影公司那样由市场驱动。另一方面,当出现僵局时,决定权通常在电影公司那边,而在Netflix,决定权通常在电影制作人手里。

当然,Netflix所能起到的鲶鱼效应,终归还是要看好莱坞自己的选择。

寻找电影届的“纸牌屋”?

虽然好莱坞有足够的理由指责Netflix“不守规矩”,但Netflix拾起被他们亲自过滤和放弃的电影项目,将其尝试、实践,不管怎么说,对消费者或Netflix用户都将是有利的选择。就像当初绿灯委员会使好莱坞六大公司错失了《指环王》这样的史诗级影片,Netflix可能也将找到“沧海遗珠”。

但目前来讲,Netflix受困于海量却平庸的原创电影内容,这是其“接盘侠”身份带来的弊端。

派拉蒙曾将预估卖相不好的《湮灭》《科洛弗悖论》,提前转手卖给Netflix以降低损失。Netflix花了5000万美元买下《科洛弗悖论》,但电影口碑惨烈扑街,烂番茄新鲜度只有19%,《湮灭》虽然口碑不错,可票房严重失利。

而与此同时,这些被Netflix收入囊中的影片,依然难以改变他们对大荧屏的追求。《湮灭》导演亚力克斯嘉兰表示:“我们这个电影就是为影院而拍的。尽管我不抗拒小屏幕……但我和众多影片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说,它就是为大银幕而拍的”。事实上,与Netflix签约的电影制作人不乏有相同观点。

尽管很难预测Netflix与院线剑拔弩张的关系,是否会随着其与导演、制片人的深度合作而有所妥协,不过优质影片的缺乏可能已经开始影响用户体验。

据Streaming Observer一项针对Netflix的影视内容报告显示,在IMDB史上最佳250部电影排行榜中,Netflix提供播放的最佳电影数量从2014年的49部下降到今年的35部,也就是说Netflix提供的点播电影库中佳作电影的数量整体下降了近14%。好莱坞电影巨头收回经典影片的播放权,这一釜底抽薪之举无疑加剧了Netflix原创电影乏力的困窘。

拯救艺术电影的光环,固然能给Netflix吸纳电影制作人才、找准行业位置创造时机,但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在Netflix股东看来却亟需看到回报。《罗马》在奥斯卡的表现固然能帮Netflix找回一些面子,但它终究还不是电影界的“纸牌屋”,现在内容开支像无底洞一样扩大,Netflix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80.16%。

《好莱坞已死》一文中指出,(好莱坞)顶层操控者们能因这种模式而牢牢地把控巨利,所以它很难掀起自内而外的变革。

所以,Netflix的出现更像是一场激起好莱坞由外向内变革的诱因,与其敌视,不如以包容的姿态学习,起码学会在观众面前不至于表现得那么高傲。

歪道道,独立撰稿人,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文章TAG:消费者市场消费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政策法规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