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开头提到的一加手机,以及坚果手机,这些新鲜血液都带给我们不同的惊喜。
也许国内大多数人听到这两个品牌的名字会一头雾水,但事实上,坚果和一加已经成为华为、小米、魅族等老资历品牌之后最具发展潜力的国产手机品牌,其粉丝基础同样雄厚,一加更是收获了大批外国“铁粉”。
一加7 Pro全面屏采用的3120X1440屏幕分辨率和90Hz刷新率正是其底气所在,也是带动消费者“惯性消费”的硬参数。除此之外,大多数受访者都提到了一加手机对用户意见的重视,比如一加会及时对用户提出的使用方面的问题进行反馈。对于手机使用者来说,真正懂得倾听的品牌才值得被信赖。
一加最大的市场不在国内,而是在印度,高端机销量超过苹果、三星蝉联第一。印度的用户群体年龄集中在18——35岁之间,其中大部分是高学历的社会精英,一加则通过线上论坛与用户们交流,或是通过线下体验活动获得使用反馈。
但奇怪的是,一加手机在美国并没有十足的广告噱头,很多美国人知道这个品牌是通过美国一些高科技电子产品测评机构,或是通过热衷研究手机的朋友的推荐,口碑积累大部分是依靠用户之间口耳相传,这与时下流行的手机营销模式完全是背道而驰。
这样的做法似乎不被理解,但一加却在这种环境下成功跻身高端领域前五名,是2018年表现最抢眼的品牌之一。起初在国内默默无闻,却恰好在国产手机“寡头时代”崭露锋芒,一加的奋斗史此刻看来更像是一个传奇。
客观地说,国内外均不乏巨头级智能手机厂商,一加在技术层面作出的尝试与改进总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在三星、华为陆续推出折叠屏手机后,一加却在这个问题上做了自己的取舍,CEO刘作虎甚至在采访中说道,一加暂时不会采用折叠屏,但势必会进军5G手机市场。
今年上半年一加即将推出的一款5G商用机已经与欧洲运营商签下合作,目前5G在欧美地区建设进度很快,海外的极客用户会是第一批体验5G技术的人,这种情况下,搭载5G技术的手机就有了足够可靠的反馈来源,一加的国际消费群体在新科技的推行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科技变革为契机,在渐渐消除人们的茫然和疑虑的道路上,一加居然成了“5G+AI+云”概念的先行者之一,努力为国人构建“万物互联”的科技蓝图,简直像一匹从天而降的黑马,想想真是一件蛮奇妙的事情。
事实上,吊诡的是,网络上有关国产手机品牌的消息铺天盖地,大多数人关注的却不是手机,而是乐于吃那些事不关己的“瓜瓜”枣枣。
搜索华为,最先跳出来的消息一定不是手机,甚至连凤姐发布微博“反对”华为的事都引发了热议,后续又牵动苏宁、360等公司回应此事,表明支持华为的立场;华为注册鸿蒙商标上了热搜,随之而来的讨论却是——“你会不会买本《山海经》翻一翻,为孩子取名做个参考?”
即使任正非在访谈中大谈华为的初心、战略及目标,但很少有人有意愿去挖掘华为成功的背后付出了什么,大多数网友仅仅是盲目地鼓吹着、兴奋着,华为就像是他们自我满足下的牺牲品,让他们探讨技术、客观的对比各大手机品牌?这显然是种奢望。
不过,一加在这方面就略显特殊了。搜索一加手机,官方或是营销号都并不活跃,但却有许多长篇测评文章映入眼帘,专业或非专业人士的使用体验总能给人一些有用的参考,即使有策略痕迹,也不得不说这种策略的执行,略显“清流”了。
不妨看看以“明星效应”作为主要营销手段的Oppo、Vivo等品牌,开创了独具特色并具有无限活力的营销模式,更创造了众多魔音贯耳般的广告台词,促进了疯狂追星的粉丝们的消费,在国内手机市场的确取得了可观的利益。当然,还是要清醒地看到,没有长久的投入和积累是无法这么玩的,否则很可能把自己玩死。
国内手机市场起伏不断,与一加一样具备潜力的坚果手机,虽然具备业内超高水平的操作系统,但销量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恐怕在硬件和性价比方面还需要继续改进了。
其实坚果创立之初仿照苹果的人性化、简洁化理念制造出了好产品,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路径,但很大程度上因为资本不足陷入了销量困境;还有一些品牌效仿小米用“互联网思维”定位手机,但最终纷纷倒下,“发烧友”模式难以为继,其实就连小米本身也开始摆脱原始经营模式,在兼并美图手机、与高通建立合作之后逐渐转型。
笔者倒是觉得,诸如此类新兴的手机品牌,可以借鉴现有的成功例子,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也不是非要狂砸广告、狂签流量明星。这个行业的热门话题永远绕不开“技术”,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小厂商们更应该抓住机遇,用无可挑剔的产品冲击顶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