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真的出圈了。但这个出圈似乎与我们想想的不太一样。
近期,由B站发行的《后浪》在朋友圈疯狂刷屏,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国家一级演员何冰以老一辈的口吻向中国的年轻人们表达羡慕、认可、鼓励等多种情绪,既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也导致了巨大的争议。
一夜之间,互联网就被分成了“前浪”和“后浪”两大阵营,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年轻人究竟该被如何定义,B站也因此站在了舆论的中心,这似乎是B站继跨年晚会后又一次的出圈尝试。
与跨年晚会赢得高口碑相比,这次的“后浪宣言”却得到了大批的质疑声,虽然这是一次很成功的营销,但也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原有的品牌形象,引发了部分老用户的反感。
在距离后浪的发布16天后,520这天B站再次发布《入海》,与后浪不同,入海从毕业季出发,试图激起与每一个有毕业经历的人的共鸣。
B站的后浪还没结束,就要入海了吗?
相对于“后浪”的成功,“入海”并没有翻出太大的浪花。从跨年演唱会后,B站一次次的尝试出圈,它真的成功了吗?
站的破圈之旅走偏了?
B站近一年的财报显示,用户规模连续5个季度的同比增速都保持上升状态,在如今互联网大势下,对于一个凭借小众内容社区起家的产品来说是难得的事。
在当下,B站几乎与“年轻群体”划上等号。但B站并不满足于此,一次次尝试出圈。
如果说《后浪》引起全民讨论的话,那么《入海》就是再次来收割年轻人的情怀。
B站这次早早的就推出了毕业季的主题策划,这和收获高口碑的跨年晚会、站在五四节点上的《后浪》一样,都试图把更多的年轻人吸收为用户。但除了火出圈的跨年晚会,《后浪》和《入海》年轻人并不买账。
某种程度上,《入海》打动的人和《后浪》打动的人是同一批人。
《入海》的主题是“献给拥有毕业经历的人”,《后浪》则是“献给新一代”,《后浪》的目标群体非常难界定,因此引发了多种视角的解读。而《入海》打动的也是那些怀念青春的人,活在当下的年轻人也无法感同身受。
《后浪》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虽然在营销效果上远超预期,但也对用户心中的品牌形象带来一些冲击。《入海》则是一次回归,用年轻人的方式表达他们在毕业季这个特殊节点上的感受,但也没有翻起太大的浪花。
不管是《后浪》还是《入海》,B站的核心目标都是两个字:破圈。B站的文化社区属性让它在品宣策略上有更多的选择,但是操作的姿势不同,最后的效果可能天差地别。《入海》或许不会引发《后浪》那样的讨论热潮,但更温和和谨慎,《入海》所反映的,是B站在寻找破圈和文化调性之间平衡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