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互联网公司的做法往往是:不同的产品给不同的团队甚至不同的公司来做,在系统互联互动上就比较差。互联公司一贯的思维是单品爆发,或者是小套装,用海量消费制造海量数据制造的入口效应,引发后续二次消费,这样很难给消费者带来比较系统的物联网智能生活体验。
实际上,这违背了物联网的初衷,物联网更愿意把所有的人、物体、设备等进行连接。
这种连接,不是表象的把互联网思维的方式嫁接到物联网硬件产品上,比如:目前很多物联网产品更愿意跟手机功能去做对比,似乎把手机功能移植到设备上就是物联网的感觉,物联网领域存在很多细分市场,很多专业传感器,比如车载传感器、网络部件,都有先进的半导体公司进行研发,并不是把消费级产品拿过来用,因为标准不一样。
物联网提倡的是M2M交互,即machine to machine,也就是设备间能进行自主交换信息,加上人工智能AI的机器学习,物联网未来就会脱离现在市场的手机化、去中心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的高级智能。显然,互联网公司所做的距离很遥远。
物联网的数据很强 但智慧城市背后不仅仅是数据
信息的交互、智能化计算,最终的结果是希望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提升而设立的,而不是简单的字节交换,如果把这种方式进行微观来看,就是基于众多场景的应用,到宏观的放大,就是时下流行的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的概念。
从基础的功能上来看,基础智能家居系统包括家庭灯光控制、电动窗帘、音乐系统、语音提示、安防报警、手机远程控制、家电控制、可视对讲、视频切换等等,这些功能其实多年前已经实现,比如车库车位锁定、道闸进出入管理等,这些其实都是单独的场景,这些场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并且传向云端,只不过,这样的数据一部分属于用户隐私,一部分是公共数据。
拿最简单的小区管理来看,假设某地区有100万人口,分布在众多小区,处于公共数据分析需求,政府需要知道本地的人口结构:比如外来人口出租户、老年人、户籍人口、重点人群等信息,原来这样的信息通过人力统计未必准确,但是通过物业公司的一张门禁卡、车辆道闸、车位锁、门锁、广告栏等产品组成的系统,完全就能解决这样的场景应用:手机实名、身份证、门禁卡的绑定,能够精准的进行人员甄别,有效帮助政府解决监测难题。
国内的一家名为特斯联的物联网公司正在与全国各地的政府和开发商合作:这样的好处是,从生活的小区出入、上班写字楼的道闸、车位锁等等活动轨迹,不仅仅可以更加简单集成,也可以通过物联网进行分享,比如把自己不用的车位临时给他人使用,政府的数据监测样本数量以及可靠性大大增加,这是一种跨场景服务,参与方的效率都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