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小程序依赖支付宝发家,但又被支付宝的看家本领支付所圈住。
“被动服务工具”是支付宝小程序的死穴
除了小烦恼,支付宝小程序还有自己的死穴。
可以粗略地认为,支付宝小程序大体上是简单模仿微信的。这或是支付宝小程序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与微信小程序爆发的时间跨度相当),成绩远不如微信的表层原因。
支付宝做小程序要成功,必须跳出微信的思路,它们的官方语言不一致,一个说“电商语”,一个说“社交语”,放到另一个语言环境里,无法沟通。对其他做小程序的超级APP来说也是如此,例如百度做的小程序,必须说自己的“搜索+Feed语”,不能学习社交玩法。
其原因,说白了是用户结构与使用目的的不同。
虽然支付宝小程序打着服务的幌子,但一方面对于支付宝来说,更多承担的是电商转化,另一方面,于用户而言,把支付宝当做高频工具类APP使用造成分享其中小程序的动能大幅度减弱,虽然在支付宝巨量的用户下,这个绝对数据挺可观,但显然无法模仿微信的社交传播方式实现爆炸式增长。
由此,微信通过跳一跳、青蛙等游戏快速引爆,但支付宝却没有这样的途径,只能利用APP自有的流量导流,在电商和支付场景下,出现一些低频、单点、短时服务。
这里不敢妄言支付宝要怎么实现自己的爆发,但肯定不能用微信的思维,这里就涉及表层原因下的根本的原因。从开发者角度,结合在微信上做得风生水起的微盟小程序商业生态来看,这个根本原因,乃是支付宝小程序与微信小程序有各自不同的“适应症”:被动式的坐商与主动式的行商。
前者,以马云的新零售为代表,覆盖的更多的是有固定经营地点,消费者基本会主动来体验购买的行业和业态;后者,主要覆盖教育培训、房产、婚纱婚庆、家装、金融、旅游、医疗美容等行业为代表的需要销售人员主动走出去的行业。
小程序的大头显然是后者,是“行商”,是比新零售概念更大的新销售,它的主动色彩让小程序的价值更大,成为“创造顾客”激发某些非主动性需求的重要途径。
而支付宝小程序的场景是电商卖货,学习社交却更多是被动式的坐商,被动服务,被动唤起,激发价值难以形成,“新销售”在支付宝小程序上不好落地。
丧失“新销售”服务场景的支付宝,只有去寻找符合自己的爆发场景,要么,把被动尽可能变成主动,渗透销售场景,要么在被动领域耕耘,创造出某些创新玩法出来,毕竟零售、电商可挖的地方相信并不少。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商业评论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5钛媒体、界面、虎嗅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