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达达集团年报显示,其2020年业务比例中,京东到家的收入占比为40.2%。占比40.2%亦被顺丰同城归为中心化平台,其自身还能称之为“第三方平台”吗?
若将顺丰同城放入即时配送行业进行对比,其招股书中标榜的优势便有待商榷了。据西南证券整理,2020年美团配送日均订单数2780万,蜂鸟即配日均订单数达到450万,达达日均订单数达到290万,顺丰同城日均订单超过270万。
在「不二研究」看来,即时配送领域,凭借自身背后流量进行获客本无可厚非,但顺丰同城背靠顺丰好乘凉,其最大“第三方实时配送服务平台”的故事存疑;与其玩“文字游戏”,解决盈利问题才是更关键的问题。
规模效应偏弱,盈利困境难解
尽管顺丰同城的亏损率看似快速收窄,但何时扭亏为盈仍是未知数。
据顺丰同城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及2021年前五个月,顺丰同城分别实现营收9.93亿元,21.08亿元,48.45亿元及30.47亿元。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五个月分别同比增长112.21%,129.88%及113.08%。
同期,净利润为-3.28亿元,-4.70亿元,-7.58亿元及-3.53亿元,累计亏损19.09亿元。
从绝对规模上看,顺丰同城亏损数额不断扩大。但从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上看,顺丰同城亏损率在不断收窄。
据顺丰同城招股书显示,其毛损率由2018年的23.3%收窄至2021年前五个月的0.9%,同期净亏损率由33.1%收窄至11.6%。
尽管毛损率进一步降低,但是顺丰同城距离盈利仍有很长的路,其在招股书中便坦言:2021年亏损相对2020年将会继续扩大,原因是其向新城市的扩张。
其亏损主要原因来自于高额的人力成本,据其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顺丰同城的人力外包成本及顺丰同城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11.98亿元、23.77亿元、49.21亿元,都远高于当期营业收入,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97.8%、97.3%、97.8%。
高额的人力成本决定了其高额的履约成本。
从单票收入和履约成本来看,顺丰同城2018年-2020年及2021年前五个月单票收入为12.44元、9.98元、6.36元、2.85元;同期平均履约成本为15.0元、11.3元、6.5元和5.9元。尽管履约成本下降,但依旧高于单票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