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会议上,与“宝贝标签”一同被推出的还有个性化搜索丶“淘字号”等一些列弱控制手段,即减弱对搜索入口的绝对控制,主导卖家自行获取碎片化流量。这些举动背后,实则是淘宝管理者试图通过“放权”于卖家,建立新的秩序,给予卖家丶商铺丶商品一个相对公平的展示机会。
但宝贝标签的实施方案并未能获得卖家的苟同。亿邦动力网从卖家处了解到,在为商品打标时,除了标签的起法十分重要之外,若想在同一个细分领域中脱颖而出,出价竞标是不二法门。
目前,淘宝规定,每个宝贝可以打3个标签,可以针对宝贝下的每个标签出价,用户通过标签找到商品后,按点击付费。 标签最低价为0.05元,最高不超过99元。
淘宝对于标签出价的解释是,给宝贝打上标签以后,可以出价,也可以不出价,出价或者不出价的宝贝都可以在标签下宝贝列表里出现。出价是其中一个排序因子,在标签下宝贝数量较多的时候,可以考虑出价来获取更多的展现机会。
“其中的悖论在于,淘宝商品数量数千万种,即使被标签化以后,所属的同类商品竞争同样非常激烈。马太效应并不会因为标签化而削弱,相反,卖家为了争夺更好的标签展示,还要花更多的钱。”商家反映,这种竞价方式与淘宝直通车购买关键词本质上并无两样。
显然,在过去阶段,由于淘宝上卖家分层已十分明显,头部卖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实力,强者恒强的局面难以撼动,更多的腰部及底层中小卖家想要改善自身处境丶搏出位已十分艰难。
尽管淘宝方面指出,标签下宝贝排序主要取决于宝贝综合质量丶标签出价及宝贝买家反馈。但这些标准对部分卖家却造成了一种逻辑上的“死循环”。
“比如买家反馈(浏览丶收藏丶加购物车丶购买丶分享丶评价等一系列买家行为),背后是展现量丶点击量丶点击率丶引导成交金额等一系列关键数据。也就是说没有展现就没有点击,没有点击就没有成交。”卖家告诉亿邦动力网,淘宝内部的流量入口均已商业化,免费流量资源,或者是低成本营销活动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淘宝所提供的标签,也只是提供给有足够资金可以驾驭的卖家占据更多碎片化流量入口的机会。
“淘宝的总流量不变,因此宝贝标签无非给商家又制造了一处战场而已,这是淘宝将流量变现的一贯做法,一个流量不断产生收益。”卖家坦言,如果一个用户从直通车丶淘宝客,以及标签分别点击进入,最终成交,卖家要为此商品交付3次流量费用,成本反而被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