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太过于崇拜乔布斯,雷军真把自己当成雷布斯了。在一家企业刚刚有点小成绩的时候,贸然地营销个人的做法多多少少成了小米被拉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的“导火索”。
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巨大光环围绕下,真能独善其身,那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即使能够做到,也不是因为这个人多么成功,而是因为他经历过巨大的失败。显然现在的雷军,还不能做到独善其身的思考问题,因为除了他自己的“欲望”,还有资本的“魔力”。
失败的产品策略
一切营销都是“纸老虎”,过硬的产品才是消费者的投票箱。渠道和营销的创新,永远掩盖不了小米产品本身的瑕疵。
小米的产品逻辑,是在特定价格区间内,选择最好的配件代工生产,通过“期货”模式降低库存风险,通过互联网模式砍掉销售中间环节,从而生产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当然在营销的时候,还要以管窥豹,拿自己最好的参数和对手最差的参数做比较,制造粉丝的尖叫。
小米手机第一代推出的时间节点,以上战术打法真的是势如破竹,甚至到了小米2推出的时候,很多传统手机厂商还没琢磨明白。而随着小米3的推出,很多竞争对手已经醒悟。传统手机企业有品牌丶渠道和产能优势,弥补互联网思维的短板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难;还有很多新加入的竞争者,和小米一样没有传统的包袱,反而可以无拘无束的加入到竞争中。
799元红米手机的推出,是小米的第一大败笔,虽然短期内销售量上去了,但伤害了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品牌形象。而通过低价赢得的客户的忠诚度有多高大家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如果真的是考虑到企业和品牌的长久发展,小米借助已获得的人气顺势推出一款2999元的定位更高的手机,是不是更好呢?
如果推出小米盒子,算是“玩票”,娱乐下粉丝也就罢了,推出小米电视,则是小米的第二大败笔。
还是做手机的那套打发,小米电视基本没有创新可言。倒是从其宣传语“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视”里,似乎嗅出了一丝味道——“小米考虑到了手机客户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成家立业买房子装电视,所以肥水不流外人田,索性你五年后的需求,我现在也一起做了。”当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虽然愚蠢,但也值得尊敬。然而还有一个很可能的事实是,小米纯粹凑个热闹,吸引点眼球,为后续融资估值多讲点故事而已,这也许才是雷军的真正目的。
有缺失的生态链理论
我一直觉得雷军有做导演的天赋,当初不做互联网而去娱乐圈发展,说不定现在比冯小刚要火。之前,把聘请安卓旗下产品管理部的副总裁雨果•巴拉(Hugo Barra),说成是谷歌副总裁这本事,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Vice President在美国随处可见,谷歌公司类似级别的人估计不下几十个,安卓产品管理部门副总裁,到安卓副总裁,再到谷歌副总裁,最少差两级呢。
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着想,有这钱和功夫请个有名无实的安卓副总裁,真不如在硅谷设立一个实验室全力研发新技术来的实在。而说到技术,这真是小米的软肋。小米到目前为止也真没有什么专利技术可以拿出手的,不然你一定会在几乎所有的科技网站或博客上看到小米的又一番“大吹特吹”。
缺乏设计创新,缺少技术专利,做手机的小米又忽悠大家了——做生态圈,靠软件增值服务赚钱。
当手机用户达到一定规模,通过软件增值服务确实可以赚钱,这个理论本身没有错,苹果就是这么干的,但问题是手机这个建立生态圈的载体如果不能获得用户的支持和重复购买,你怎么去赚软件增值服务的钱?如果小米不做手机,坚持做好米聊的话,说不定今天离雷军设想的生态圈更近些。靠手机出货量占据移动入口从而建立生态圈,通过后续软件增值服务赚钱的想法虽然美丽,但做出优秀的产品这一前提条件,小米还距离很远。
也许,在手机领域,雷军又将重蹈金山时代被颠覆的覆辙,只是不同之处在于,这次是他自己颠覆了自己。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SUN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