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来讲,饿了么并入阿里后,虽然没有盈利担忧,但去年阿里的财报证实了一个隐忧:饿了么是否会继续拖累阿里的净利润和业绩表现,这关系到未来饿了么在阿里体系内的价值走向。
结构性优势背后的长期回报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半年大报告》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月度活跃用户规模为11.4亿,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天花板已至。而在用户数据增速放缓的趋势下,互联网各个领域的规模效应反而越发放大,这使得市场竞争的优势集中在头部企业。
简单来讲,其实就是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当行业发展到稳定阶段,领先者可以持续放大已有优势,只要他们不连续犯重大错误,或者是出现变革性物种,当前的市场格局就很难颠覆。
外卖行业正是一个典型例子。宏观上看,餐饮行业本身就低毛利、低净利,外卖平台的配送成本又居高不下,再加上用户补贴,都挤压着美团、饿了么的利润空间。所以,外卖市场不得不依靠薄利多销来突破盈利困境,而谁的规模效应更强,谁就更有可能实现盈利。
另外从微观上看,用户使用习惯一旦形成和加深,就会对平台保持较高的粘性,从而增强规模效应,使竞争优势集中。
前段时间Trustdata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国外卖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6月,美团外卖商家渗透率为52%,高于饿了么的25%;同时行业商家粘性呈上升趋势,截止2019年6月,美团外卖商家的用户粘性为66.3%,而饿了么则为57.1%。如今,美团之所以能够单季度盈利,原因也在于平台形成了结构性优势,即外卖业务达到规模效应后形成效益的正向循环。
规模效应带来的市场格局优势,就像是美团的护城河,很大程度上抵御了阿里和饿了么的反击。当然,除此之外,饿了么在战略、战术上的失误也值得反思。
早在王磊刚刚接替张旭豪主导饿了么的时候,他就贸然定下了争夺一半市场份额的目标,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饿了么的战略目标不再是从美团那里抢夺市场份额,而是数字化下沉。王磊说“我们已不再关注份额”,表面上看这是目标尚未完成的一种说辞,但更深层次地,战略变化暴露出饿了么的迷茫。
相比之下,美团的整体战略就清晰稳健得多,即王兴提出的「Food+Platform」,构建以吃为核心的全场景生态闭环。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投注多年的市场下沉,还是大规模的业务扩张,都是核心战略下的一环。
而且从战略延伸到战略执行,美团最大的优势就是团队协同。一路从“百团大战”中走来的管理层及其员工,在一起创业数年,他们既彼此了解、相互协作,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相反,饿了么管理层原本就相对年轻,尤其是在被阿里收购继而大量替换后,新旧力量也需要时间磨合。
外卖市场迎来3.0竞争时代?
在美团实现单季度盈利之前,整个外卖市场的竞争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以烧钱补贴为核心的大规模扩张时期,在资本助力下跑马圈地;第二,以相互攻守为主流的二次竞争时期,表面上是饿了么反攻美团,但也隐藏了美团对饿了么甚至是阿里的适当回击。显然,这两个阶段以饿了么正式并入阿里为分界线。
而如今以美团盈利为分水岭,也将开启外卖市场竞争的第三个阶段。
之所以以此为界,其一,盈利即意味着外卖平台从巨额亏损走向盈利可控,整个行业进入营收的正向循环。仔细看美团本季度财报,除了有利的天气状况之外,这次盈利更大的原因在于运营效率的提高。
5月份,美团曾正式推出新品牌“美团配送”,并升级配送开放平台,这为外卖业务带来订单密度的增长,配送效率也得以提高,骑手在单次骑行中能收集更多顺路订单。因而,在此规模效益下,每笔订单的配送成本得以大幅降低。仅看外卖毛利率,美团从去年同期的15.8%大幅增长至22.3%。
这说明运营效率的提升,驱动消费者、商家和骑手之间相互作用、良性循环,从而能够不断产生积极的效益,达到盈利。
其二,纵观外卖竞争的前两阶段,用户补贴一直贯穿其中,如今饿了么反攻失利、美团却整体性盈利,直接宣告了补贴效应的削弱或是失效。换句话说,新的时期将彻底告别以补贴为主流的竞争形式。
其实,这对于维持外卖行业长期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如果继续以用户补贴刺激行业增量,或许很长时间内外卖平台仍然无法破除亏损的魔咒。
不过,外卖市场竞争的新阶段又将会以何种格局出现呢?参考当前市场份额、收入差距等数据,美团和饿了么可能也会形成类似阿里、京东在电商行业保持的状态,市场分割相对稳定在2:1,而彼此又互相承认对方的市场地位。当然,其结果是,老大消灭不了老二,老二也无法赶超老大。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宿舍里,张旭豪联同康嘉、汪渊等人创办饿了么,彼时O2O还不温不火,两年后,王兴开始了第三次创业,美团网由此而生。十年历程、峰回路转,外卖市场最后的竞争定格在美团和阿里身上,如今也确实已经到了维稳发展的新时期。
歪道道,独立撰稿人,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