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主导型大学科技城比较典型的代表有美国三角研究园和法国索菲亚科技园。
三角研究园的名字来源于其位置位于罗利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达勒姆的杜克大学和教堂山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同时又是依托这三所大学建设而成。在园区的运营中,“三角研究院”作为市场和研究园的连接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服务的对象和领域包括政府、学术界、公共领域、产业界甚至美国之外的国家。也就是说,只要你提出需求,就可动用三角研究园的资源进行配置,直至满足你的需求。
索菲亚科技园的特点是依托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索菲亚分校和尼斯大学两所高校,园区所有的企业都参与园区管理,形成了“西埃姆-西米瓦尔-经营中俱乐部”的三角形管理架构。西埃姆公司负责园区宣传和招商引资;西米瓦尔公司负责土地开发和物业管理;经营者俱乐部制订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和人力资源培训。
二、如此多的样板在前,为什么国内很多大学科技城还是跑偏了?
由上文可以看出,有关大学科技城的建设,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国内不少城市的大学科技园(城)的建设并不顺畅。
公开资料可见,在由科技部、教育部联合组织的2011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中,南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就因为不合格评为D类而被摘牌了,此外另外一所985大学厦门大学为依托的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则被列入继续继续整改名单。
国内大学科技城跑偏的原因有哪些呢?
1、产学融合受阻,技术悬在空中难落地
从“大学”到“大学城”再到“大学科技城”,名称一变再变,内涵也一直在扩充,但实际上加入大学科技城建设的各方依然是各吹各的号、各走各的路、产学研政之间有明确的区隔,校园与城市之间、技术与市场之间存在高耸的“围墙”。
这里说的是“围墙”主要指的是产业与研究之间的对接服务。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数据显示,国家大学科技城2004-2007年的早期阶段,在孵企业的毕业率(是指按照一定评估标准,当年孵化成功的企业占所有孵化的比例)非常低,到2012年时,总体毕业率也只在10%以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孵化企业即便毕业了也不代表未来能够存活,毕业后的企业还是要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