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Vlog受到了国内互联网大企业的重视和追捧。近日,抖音继微博和B站之后也进入Vlog市场。它宣布全面开放用户1分钟视频权限,并推出“Vlog十亿流量扶持计划”,鼓励用户以更丰富的方式来记录生活和进行内容创作。巧合的是,同一天有媒体报道称,百度旗下好看视频也将Vlog作为今年发展的重点。
囚徒困境下的博弈:主动布局是最佳选择
门槛较高的Vlog会不会成为未来互联网重要赛道,目前真的还很难说。毕竟,新生事物并不一定都成长为大产业,比如早年的博客和后来的直播,最终都只是沦为了网站的标配功能;而曾经被看好的O2O和共享单车,更是变成了一地鸡毛。Vlog,看起来很美,但同样需要实际检测才知道其市场价值的大小。
当然,作为一种新型的视频业态,Vlog对于视频行业来说,其价值存在倒是无需质疑,顶多只是市场大小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两个选择,就是进入或不进入Vlog业务。
如果对手开展Vlog业务而自己进入这个市场,万一今后像短视频一样爆发了呢,岂不是拱手把大好市场让给了竞争对手?反之,如果对手不开展Vlog业务而自己进入市场,一旦爆发将顺势占据大块市场份额;即便没有爆发,Vlog作为视频的新物种,已经被证明了存在着一定的市场,总归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新增长。
在这种囚徒博弈的思维指导下,无论竞争对手是否进入Vlog业务,自己主动布局都是最佳的选择。这就是从微博、百度、B站到抖音等互联网企业争相入局的主要原因。
抢占未来新市场,尽早布局总归是没有错的,抖音的作法并不让人觉得意外。
另一个隐性小目标:提高内容厚度和质量
Vlog是去年来比较火的新概念。它的出现,一方面短视频近年来蓬勃发展培育了大量的用户群体,他们成为了Vlog潜在用户;另一方面是短视频的时长较短无法表现信息更多的内容,客观上需要新的展现形式。
当年抖音通过傻瓜式模版大幅降低了短视频拍摄门槛,从而迅速扩大了用户基础而崛起。而Vlog的价值就在于独创性,专业化程度要求比较高,并不适合全民创作,而更适合机构、团队和头部个人创作者。也就是说,抖音之前赖以发家的模版式玩法,在Vlog上很可能行不通。
坦白说,以抖音的作者整体水平而言,适合创作Vlog的创作者占比很少,应该还不如自然生长程度最高的短视频平台——快手。后者基本是靠用户自发性创作的海量内容,厚积薄发而崛起,相当多的创作者在多年实践中具备了拍摄Vlog的实力,或者说他们的作品有Vlog之实只是暂无Vlog之名而已。
反观抖音,模版式玩法降低了用户门槛不假,但由此带来的内容同质化一直为人所诟病。抖音对此也心知肚明,并逐渐开始着手解决,比如大力引入机构号、增加原创作品权重、扶持专业MCN等。
这次重金入局Vlog,抖音隐藏的另一个小目标就是希望借强推Vlog来提高平台的内容厚度和质量。虽然适合Vlog的创作者比例很少,但庞大的基数之下仍有数量不小的合格创作者。加上抖音的优势是有流量和用户,如果辅以合适的激励手段,抖音是有可能形成了一个Vlog培育成长机制,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
强化媒体优势,继续向全视频平台迈进
抖音的定位是什么,曾经有所争议。事实上,作为一个新兴短视频平台,在排除工具属性之外,能够选择的无非是社交和媒体两种属性。抖音发展迅速,从当前的slogan——“记录美好生活”来看,似乎想走社交平台的路子。
但就它的实际动作而言,却是十足的媒体平台作法:1、内容在合规基础上增加自主的标准,比如嘟嘟姐就是因为卖丑被它封杀;2、大力引入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官方账号,成为权威发声的舞台;3、和社交平台用户享有流量自主权完全不同,抖音牢牢把控了平台的流量分配权,在信息沟通上仍然以强势的单向传播为主。
用户看什么内容,基本上是平台推荐机制决定,这恰恰与传统媒体的做法如出一辙,只是自己不参与内容制作而已。因此,无论抖音的slogan和对外宣称的理念是什么,实际上抖音已经成为了媒体平台。这也是目前抖音和微博竞争最为直接激烈的原因。
Vlog作为视频的新物种,目前尚无明显优势者。抖音重注入局,强化其媒体平台作用的意图同样非常明显。之前我就认为,抖音迟早会成为YouTube式的全视频媒体平台。抖音不会放过Vlog,未来同样也不会放过长视频。
蚂蚁虫——科技自媒体、企业战略分析师,虎嗅、钛媒体、艾瑞等多家科技网站认证作者,曾入围2015年100位科技自媒体作者、2016年钛媒体10大年度作者、2016年品途网10大年度作者、2018年砍柴网年度作者,微信公众号:minia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