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分析中国3亿中产消费的时候,有粉丝表示很不服。有两个不服,首先觉得中国哪里有3亿的中产,其次就是中国消费者是买了很多苹果买香奈儿,但并不代表这些人就是中产,比如学生一族。是的,中国还真的不太一样。在德国的时候,黄导特意跟我们说,你看下德国人手里拿着的手机很多都是华为的,华为手机性价比高啊,我接的大陆游客基本人手一只苹果。当然了,虽然大部分德国人不是特别有钱,还是比大部分中国人富有的。
中国一绝,零售商思维做品牌
可口可乐公司的前老板伍德拉夫说:“可口可乐99.61%是碳酸,糖浆和水。如果不进行广告宣传,那还有谁会喝它呢?”但你在中国新兴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中国公司特别奇葩,只能拼性价比,丢弃品牌,直接把产品分拆成元器件,按成本卖,良心价,也算是一大破坏性创新吧!你说可口可乐99%都是水,得卖多少元一瓶才合适?百事可乐大战可口可乐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按成本价去打呢。
那么品牌的性价比战略能否成功呢?过去四年,小米依托电商渠道的高效低成本,通过性价比迅速扩大了销售规模。而2015年显而易见遇到了增长瓶颈,甚至增长还不如传统的手机厂商华为。并不是小米线上平台出现了问题,而是线下黄牛渠道的奔溃。小米自己并没有特别可以去建立传统线下分销渠道,小米超低价定价策略,吸引了黄牛,帮小米铺货。而现在小米既不缺货,也不再那么炙手可热有加价空间的时候,黄牛也很快退出了。光靠性价比,没有品牌溢价导致的问题。昨天华为余承东说2016年荣耀要超过小米,的确是大可能的事件了。
成本加价法在欧美其实也不少,但主要是零售商,比如荷兰、德国、英国和美国最大的零售商,都是靠卖物美价廉的东西生存的,毕竟穷人是多数的。如何更便宜,那就是搞自有品牌,规模化采购,又没有品牌市场费用,多采用成本加价法定价,保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用零售商的思维做品牌,也算是世界一绝吧!
中国餐饮业的差异化
中国搞恶性竞争的价格战是比较普遍的,但东哥有个小发现,中国的餐饮业就不像消费电子领域喜欢打价格战,有不少在搞个性化,搞环境服务差异化,搞逼格讲品牌,吃个饭喝个茶人均消费比在麦当劳肯德基贵多了。难道没什么文化水平的小老板思想觉悟还就更高了?另外就是国企垄断的烟草领域,也有非常多的经典案例,外资品牌基本都被赶出中国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