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科学,是最不能急功近利的“玩意”,我们一般很难忍受一项科研投入几十年后才见成果,甚至见不到成果。中国对撞机项目要360亿的投入预算,此前为什么迟迟无法审批通过,原因就在于此。
大型科学装置的落地,撇开政策层面的审批,就是在公众层面,普通大众也很难在情感上支持一个仅仅听过概念的项目。
公众就是如此,他们只愿意为看得见的东西买单。假如哪天国家批准每年投入360亿进口小龙虾,那么一定是欢呼雀跃的吧。
那么,在今天还有没有企业或者机构,愿意放弃商业和其他利益考量,为无法预知的未来做一些投入呢?有的,比如腾讯。
从2013年开始,腾讯每年举办科学WE大会。这个大会不谈商业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没有任何KPI的考核。今年在马化腾内部倡议下,WE大会还升级成为“腾讯科学周”,从11月2日到4日,科学探索奖颁奖、WE大会和ME大会接连亮相。
当然WE大会绝对不止是邀请全球顶级科学家,举行一场SHOW那么简单,它关注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科学问题。
今年WE大会已经来到第七届,腾讯基金会宣布投入10亿元启动的“科学探索奖”日前也揭晓了名单,奖励来自9大领域的50位获奖青年科学家,其中有26位获奖者来自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该奖项由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邬贺铨、施一公等13位科学家共同发起,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资金。
4
2019年11月3日上午,在香格里拉的采访间,我问了王贻芳院士一个问题“我们很多基础研发大都时候是看不到未来的,但我们还想要提前布局、提前投入,你怎么来看布局、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在王贻芳院士看来,基础科学研究不可以简单地度量,或者可以说度量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无论发明什么,比如说文章、成果等等,最后(应用)都是有偏差的。社会大众、政府应该相信科学家,让科学家自己去判断某些科学活动是否该组织和开展。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都应该给科学家更多的空间,相信我们科学家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的确,鞋子是否合身,只有脚才能知道,某项科研项目是否要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最有发言权。
陈天桥先生,为了支持脑科学研究,投入10亿美元,支持加州理工学院的脑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让这些科研机构放手去做。
华为也是如此,有个概念叫做“撒胡椒面”,拿着大量的钱,向全世界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撒胡椒面”,使用美国“拜杜法案”原则,让大学收益,这样可以延伸出更多的科学家。在这种不考虑回报的心态下,反而多年来迸发了很多改变行业的基础研发突破,最典型的就是我们今天大热的5G,5G标准是源于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数学论文?Arikan教授发表这篇论文两个月后,被华为发现了,就开始以这个论文为中心研究各种专利,一步步研究解体,共投入了数千人。十年时间,华为就把土耳其教授数学论文变成技术和标准。
今天的腾讯也是如此,作为一家商业化企业,愿意付出财力物力支持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最大化的还科学家以自由,用马化腾的话说就是“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继续攀登科学高峰,助力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前沿核心技术探索。”
5
今年的腾讯ME科学大会上,有演讲嘉宾分享了癌症、艾滋病等多个先锋医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和研究成果,现场专业观众掌声不断。
这样的视频我想分享到家庭群里,但转念一想算了,我能想到预期的反馈。无非以下两种,第一种“村头的张大妈,你听我说啊,专家说了癌症能治疗了,你可不用乱吃药了”;第二种,“既然癌症艾滋病可以治疗了,为什么国家不能迅速投点钱,生产药给老百姓吃呢”。
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但科学素养的培育要急一些,要快一些,要全方位的进行基础知识扫盲。
“腾讯科学周就是希望让科学家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让科学探索,成为公众尤其年轻人的追逐点;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马化腾对腾讯科学周如此寄语。
腾讯连续举办七年WE大会以及今年升级为科学周,这一系列活动很好,它从某种程度来说也为唤醒公众科学素养做了工作。腾讯的用户覆盖了大部分国人,利用腾讯的社交网络体系,可以迅速的把各类科学常识普及到社会大众层面,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