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商品个性化定价问题我们向阿里及京东方面求证,阿里并未回复。京东则表示,不存在PLUS会员的价格比非会员还贵的情况。京东是按照市场供需进行定价,按照大数据定价的逻辑不成立。
在元一九鼎创始合伙人夏翌看来,个性化定价是电商的极致追求,平台也为此投入了高额成本。“零售业有个词叫shrouding,即平台为了给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服务,就需要在能够支付比较高价格的消费者那里完成更多的交易。”夏翌解释,这也就是说,实际上一部分消费者获得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本质上是由另一部分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来提供的。
志兰也向我们指出,为了极大化自己的利润,平台一般会把消费者分为忠实客户和价格比较者,两个群体的定价策略不同,价格也会有所不同,但在整体利润方面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价格比较者很好理解——哪个便宜买哪个,所以厂商要打价格战,利用各种优惠券补贴促成交易,而优惠券本身就是一种价格歧视的手段。忠实用户则是那类对某个品牌有了忠诚度,愿意支付溢价的用户。”志兰称。
想要筛选出这类忠实用户,除了看其前期的购买记录外,还有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就是会员制。“你都花了钱买了会员,平台肯定会默认你是它的忠实客户。”志兰称。
与上述观点不同,一位长期关注阿里的券商分析师Ella告诉我们,淘宝会做差异化定价,但核心目的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维系用户的留存度。不同用户的留存成本不同,差异化定价的最终目的是降低用户的维系成本,或者在同样的成本下提升用户的黏性。
在Ella看来,电商平台赚的不是用户端的差价,而是商户的广告抽成或佣金。对于像天猫超市这种自营品牌来说,它的利润更多来自于上游。
随着大数据不断学习用户的消费行为,平台如今也越来越能精准筛选出能够使自己获利最多(lucrative)的客户。目前夏翌比较担心的局面是,平台是否迟早会用某种方法,拒绝为这些“不能够赚钱的消费者”服务。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曾说,新零售就是“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目前看来,在存在价格歧视的情况下,以上三同基本不可能实现。
4.花钱成为会员,依旧难买到最优惠的产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原本花钱买会员就是想图个便宜,谁知道最后还是逃不开商家的“套路”。而用户想要举证,平台往往会以新人专享或系统出错为由予以回应,导致用户维权困难。
“对于平台来说,如果不考虑消费者的公平关切行为,差异化定价一定是最有利的。但现在,很多消费者开始关注和讨论,这其实会倒推厂商重新考虑定价策略。”志兰称。
上述软件公司CEO告诉我们,商家为了打价格战,想出了不少招数,比如现在淘宝、拼多多上,很多商品的价格标着9.9元,点进去其实是35元,9.9元只是配件的价格。
这一做法导致现在平台的价格升降序按钮形同虚设,用户也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以前消费者还会使用比价APP来为自己筛选优惠的价格,但随着商家越来越精明,这些比价APP也失去了作用。
“随着千人千面的不断发展,最极端的情况就是会做到价格歧视和客户分层,即对每一个用户,平台都只推荐对自己最有利可图的那一个品类和品牌。”夏翌称,但最好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随着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觉醒,平台更应该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可优化之处。
比如利用大数据来预测用户的消费需求。“因为即使是对价格最敏感的客户,对于同一个商品或服务的付费意愿,也会随着紧迫性和场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答案。商家如果能在用户最需要的时候推送相匹配的商品和服务,用户一定会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夏翌称。
Ella则提出,电商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服务一部分高价值的用户了。平台与其对用户来进行区隔,不如把目前看上去价值低的用户、没有被满足的用户,变成价值高的用户,为用户进行增值服务。“我们以前认为,三线以下城市和五环外的用户是没有价值的,但随着消费升级浪潮的来临,这部分用户就会变成比一二线更有价值的用户”。
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别让这句无奈的吐槽成为消费者放弃平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