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对方后,辛先生才发现自己被敲诈了:“想要撤诉,需要按每双鞋两元的价格支付侵权费用,而当时该款鞋的月销量超过3万双。”
投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在支付了一万元“侵权费”后,“好欺负”的辛先生仿佛成了有缝的鸡蛋,一时间又遭到“懒人”、“刀锋”等词的版权方投诉。申诉无门、叫天不应的他,每次都交钱私了。
辛先生说,这帮人专门盯着行业中排名靠前的爆款商品进行投诉。被投诉的商家为避免商品下架,会支付费用,这跟勒索没区别!就算知道了对方的计量,但为了生意,辛先生还是选择了破财免灾。
淘宝很崩溃
这些人钻法律漏洞,我也很绝望啊
平台上寄生了这样一群毒瘤,难道马云爸爸不管吗?
不是不想管,而是有法律的风险。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识产权保护总监叶智飞表示,对于电商平台而言,依照国际通行的“通知-删除”原则,平台在收到权利人投诉通知后,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也就是说,虽然明明知道投诉是“恶意投诉”,但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平台还是会对被投诉商品进行下架,然后被投诉商家进入申诉期。
虽然大部分被“恶意投诉”的商品能够申诉成功,但是为了不影响商品最佳的销售时间,很多商家选择了息事宁人,从而助长了这样的行为。
淘宝相关负责人介绍,“恶意商标”的成本极低,但是利润却非常丰富,敲诈一个“侵权商品”几千上万不等,但一个“恶意商标”却能敲诈几百件商品。
这真是躺着挣钱的感觉啊!
已有900万商家遭挟持
所谓“恶意商标”,就是将各个行业的通用词、描述词注册为商标,滥用“通知-删除”原则展开侵权投诉,以此来要挟商家出钱私了,并逐渐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据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统计,截至2017年3月,淘宝和天猫平台上累计已有83个“恶意商标”对超1.5万商家的11万件商品进行了恶意投诉,商家因此损失估算数百万元。此外,这些“恶意商标”可投诉的商品总量近6000万件,涉及900万商家。
专家建议:平台可设置黑名单
针对“恶意商标”的敲诈勒索行为,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韬略建议称,电商平台可以设置更高举证门槛,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一批专门从事商标勒索的“流氓”,并设置黑名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表示,“恶意商标”问题凸显了商标注册环节显著性审查不严,商标局应开通无效商标绿色通道机制,让“恶意商标”尽快能得到处理,或者试行设立黑名单,对已经形成商业模式的“恶意商标”注册人申请行为进行重点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