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期待的冯氏2014马年春晚,让很多观众大跌眼镜,感觉春晚越来越没劲了,如果再这样办下去,估计观众会越来越少。如果有人问2014年央视春晚最好看的节目是什么?大概会有多半人回答是带有冯氏幽默的开场短片。当一台晚会被称道的是开场片头的时候,这台晚会要么办的非常好,要么办的仅仅让人记住了一个好的开场。
在春晚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冯氏的烙印,然而这台晚会也佐证了冯小刚更适合拍电影,舞台艺术跟大屏幕是有区别的,照搬的理念无法达到形式表达及观众的需求。人们总喜欢联想,《私人定制》的评论滥到一个不能再滥的程度,却仍然阻止不了人们观看这不电影的热情,票房依旧大卖。中国的娱乐界以及影视圈已经发展到一种“俗文化”盛况,各种场合及影视都会有色丶性丶黑丶富这样的元素,如果再有草根身份的参与,自然就被称为“接地气”。
强调接地气,这些一直被认为是草根的行为,即便是草根也需要在风口上飞起来,而飞起来之后他就不会再继续草根,而是成为高大上的存在。这就如社会的财富是两极分化的,两个极端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素养与欣赏能力,过分的强调哪一点都不可取,所以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奥运会能够得到世界赞誉,却得不到大众的认可。
同样,王家卫的电影深受文艺青年们的喜爱却得不到观众的好评,所谓叫好不叫座正是这样衍生的。马年的春晚确实没有多少叫好声也没见到多么叫座,相信这台春晚的重播不会有多少人再看。
事实上,在娱乐综艺多元化的时代,春晚节目组也很无奈,面对观众们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想打造一台雅俗共赏的晚会越来越难,冯小刚带着他的冯氏幽默让人们感觉到了其作品一贯的大俗,却没能感受到半点大雅的成分。
首先,晚会有些向网络看齐的味道,大概是以一些网络数据为依托,各种所谓接地气的生态都衍生自互联网,因此,整台晚会上各种网络用语层出不穷,亲近网民,这可以提高晚会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但是一台晚会有限的节目,就是有再多的形式,也无法涵括网络上更好玩更搞笑的元素,毕竟网络有更多的选择性,这样,晚会就败给网络了。
再者,看春晚远不如看一场综艺节目轻松,综艺总能够给人很多惊喜,因为人们对综艺节目的要求不高,一个简单的细节或者一个明星的到来就能让这个节目现场活跃起来。而对于每年只有一届切连续办了三十几年的春晚,人们的期望值很高,期望值越高,失望值就会越大,因此春晚常常表现的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