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产品上,两家公司产品就不太相同,安居客除了房源发布之外,在产品上更加重视除了房源之外的辅助信息,比如买房人可以直接提问行业专家,“有料”提供更多的买房信息资讯,这在买房的商业逻辑上是行的通的,作为低频高价的买房,一般人的一生也就两到三次,不会轻易下决策。
比如说:尽管你可以在线通过VR看房等方式看到了房子,其实还需要更多的信息,比如周围、小区的环境、交通、医疗、商业、教育配套是否能匹配,所以通过资讯+房源信息的方式。
贝壳找房在界面上更像是链家APP的翻版,比较抢眼的是链家APP和贝壳找房APP共有的“贝壳指数”可以看到平台的成交和供需趋势,的确根据链家的数据,房源是在增加,但实际带看次数这几个月都是下跌的,也就是说:贝壳找房“跨越式”增长,并未带来高转化,当然前提是数据是真的话,毕竟房地产市场大环境是下行的。
资讯栏目上,贝壳找房的踩盘似乎是他们资讯的亮点,但笔者看内容相对还是非常浅显或者说“流水账”,并未触及真正的深度,类似踩盘的深度内容,一个优秀的编辑可以把一篇踩盘做透成数个专题,这才是好内容,也是行业共识了。相比较安居客的内容,这部分是贝壳的弱项。
当然,这也是跟两家公司的定位有关系,一个侧重信息服务,一个侧重交易,所以尽管是同一个市场,但大家追求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真房源:zillow的模仿秀 伪命题
实际上,贝壳找房一直想成为美国zillow这样的公司,这也是在宣传策略上,为什么链家一再包装贝壳找房定位始终是互联网平台公司、数据科技公司等,就是不提房产经纪公司,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让资本相信,链家(贝壳找房)成功转型,由一家传统企业变为了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但至少目前,链家的门店还依旧存在,似乎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链家和贝壳找房宣称的“真房源”和MCN机制,很像美国的联营方式,即联合销售,独家房源经纪人可以共同销售,这个曾经在链家内部施行过,所以贝壳找房认为这是一个强大有力的武器,但以这条理由让一直是竞争对手方式的其他中介拱手把经纪公司最核心的房源和经纪人给贝壳找房?似乎其他公司很难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这也是贝壳找房最大的困难。
真房源其实每家中介公司都在做,需要做的就是系统打通。笔者也坚持认为,真房源将会成为行业的标准,但这个实施是需要时间和周期的,zillow背后的成功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MLS系统,在中国,真正的“真房源”极有可能由政府主导,毕竟所有房源信息联网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势必在交易上提供更多的准确度,如果政府不介入,行业也会自己执行,因为对行业发展是有促进的。所有公司的数据打通,的确需要互联网公司介入,如果是58集团这种第三方纯技术公司和链家这种竞争对手做二选一,如何选择并不难。
很有意思,2018年zillow也开始尝试做房产交易,这与其定位的“媒体”似乎有了冲突,目前的结果从他们的股票中可以看出来:过山车似的涨跌,目前处在低位。
对比58和安居客的房地产策略,58更像是一个聚合者,而链家和贝壳找房更像一个整合者,聚合的作用是互联网天生基因带来的优势,他能让边际成本无限接近于0成本,取决于互联网的海量数据、流量的转化。安居客目前的地位取决于客观的需求是必须的:房源发布必然需要平台,且是不多的选择,也是必然选择。其实这从安居客的合作伙伴也能看出来,更多的同行加入这个平台,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房源和数据,并且吸引更多的新用户。
贝壳找房更愿意做的是整合,有业内人士分析,贝壳找房继承了链家所有的优势资源,加上收购了大量的中介公司之后,必然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建立“真房源”,从地理布局上链家有一定优势,这样形成一个依托“链家系”的小的zillow的生态,但贝壳找房又依托链家实现交易,这正是与其他公司的区别和冲突之处,所以想形成行业生态并不容易。
58聚合了很多模块,这里面会产生相互的促进,而贝壳找房更像是一个标准化的整合器,之后符合其标准的才能进入,很像CPU,你兼容我的指令才允许执行,但58更像是一台电脑,所有的行业聚合:二手、招聘、买房、汽车、同城信息、同镇信息等等,房产也是其中的模块。而58的信息更加全面,因为自身又是由安居客和众多经纪公司形成的信息聚合体,促成交易依旧是结果,但自己不包揽交易,这样的聚合才能实现边际成本的下降,聚合所产生的复合作用也就体现出了马太效应的特征,从中国互联网的成长经历上来看,似乎聚合更适合国情,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