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919颠覆日演讲高调进入互联网电视市场以来,乐视最终确立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组合,先后涉足视频网站、电视、汽车、金融、企业云等多个领域,有趣的是,随着乐视对外生态概念的不断发布,其在中国内地A股的市值也是随之节节攀升。
有意思的是,某知名的图片社交APP,在拿到阿里A轮千万融资后,本应该做的是继续打磨产品,深耕用户运营,以此搭建未来的盈利模式并巩固投资人信心,但实际上,与之相反,为了快速找到B轮(1年内),创始人提出该APP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社交生态圈——APP核心用户圈、插画师圈、开发者圈,三圈融合,互利共生,整体生态下产品估值至少1个亿,可结果却不尽美好。
但毕竟人人想当乐视,可你却不是贾跃亭。生态圈成为创业者给资本讲故事的标配,不仔细琢磨觉得这样的生态圈确实非常有想象空间。不过,创业公司们所提的“生态圈”有非常致命的逻辑错误,即:缺乏基于产品本身的场景和可视化的商业路径。
上述的例子和其他创业公司所提到的生态圈构建中,在这两块是明显不足的。乐视只是一个孤例,且可以看作是黑天鹅事件,贾跃亭每公布一个乐视生态板块,股价就翻番这在BAT的发展过程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其实就实体经济而言,“生态圈”的实质应该是企业的多元化战略、行业的横向整合,还有传统企业的业务转型。
它的表现形式应该不仅限于讲故事,而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跨领域和多元化的发展。数据显示,在15年的并购交易目中,多元化战略的案例突然由2014年的81起,飙升至2015年的299起,首次超越横向整合成为最多的交易事项。与此同时,2015年上市披露的以多元化战略为目的的交易金额高达5137.67亿元,超过横向整合和行业整合以及业务转型的总和。
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一个道理,当下“生态圈”的构成,不只是业务板块的简单叠加,而更应该是围绕企业发展更为实质性的目的。
不可回避的残酷创业现实
中国有句古话,叫“贪心不足蛇吞象”。其大意是: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这则故事非常适合描述当前中国创业圈的真实现状。
2012年,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季卫东在国内一次高峰论坛上表示,互联网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中国互联网企业每年死亡率达到了20%-30%。
季卫东称,互联网是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平均500多万家企业才有一家上市,其中40%的公司上市后是在发行价以上。根据大摩估算,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平均寿命为3-5年,平均每年自然死亡率达到了20%-30%。
根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2013年后成立的公司死亡数量为406家,其中2013年成立的公司死亡量占比为90.6%。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为80%左右,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
而到2015年,IT桔子公司库里共有989家公司处于“关闭”状态,占到了总体的4.5%,比2014年新增了83家公司。
另外,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16年新出现的独角兽数量出现大幅减少。根据融资估值,该机构2014年追踪到的新独角兽有23家,2015年则是40家。然而,2016年新独角兽则只有12家。
不仅仅是创业公司的死亡率逐年增高,而且资本市场的热情也开始大幅下降。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规模超过1亿美元的风投交易数量从2015年的77笔大幅减少到41笔。如此来看,风险投资者似乎已经厌倦了为了生态而生态的创业融资游戏。
从2015年以来,中国整个创业圈开始进入资本寒冬期,在融资环境不理想,资本市场又已厌倦生态创业游戏之后,中国互联网创业圈又将如何从全民“生态”恋中走出来,值得我们关注。(文/古德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