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景全周期的“服务”就一定能俘获市场芳心?
既然唯硬件的道路行不通,如何融合服务就成了行业最关切的问题。而这其实可以拆解成以下四个问题,一一回答后,融合的方式也浮出水面。
1、是只开放技术,还是什么都开放?
通过技术赋能,快速占领厂商或开发者生态,简单有效。
然而,只开放技术说到底只是在做硬件驱动,要让合作伙伴参与到服务当中来,开放的尺度还要更大。
合作伙伴把服务做到产品当中去,需要平台不断整合第三方场景(打车、O2O、视频、内容、电商、游戏),在软件层面再进行一次集中整合,等于不断做集中的商务拓展并分享自己的资源。
某种程度上,平台要做聚合服务的“商务代表”。
2、要增强服务可触达性,“场景”的分拆到底依赖“屋子”还是“服务”?
全屋智能是IoT平台们都在喊的口号。
其背景,是二室一厅规模以上的房子里,智能音箱的覆盖能力开始捉襟见肘,于是,以一个个屋子为场景,卧室、客厅、厨房,各自智能,最终叠加成所谓“全屋智能”。
但是,这种做法未必最利于服务的触达。
“服务”的对象永远是人,人需要什么才是“场景”,而不是一个个屋子。TCL、联想的做法,在或多或少体现这个过程。
例如,TCL在客厅的电视可直接通过语音或者手势接通视频电话,甚至可以刷短视频,这是把娱乐服务作为场景,而与屋子无关。联想的逻辑与此类似,SIoT围绕场景一个个进行智能化,这个“场景”,被定义为服务于“人”的儿童教育、健康、娱乐等。
3、如何才能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推荐不同的服务?
5个APP、8种连接协议、24种设备,3个家庭成员、3种偏好被1个大数据系统分析,最后向小孩推荐了成人的内容,向大人推荐了教育和游戏……
这种智能家居带来的服务,显然最终会被抛弃。
全家庭成员共享智能家居已经成为共识,但无论是交互方式、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等环节,智能家居都没有在技术层面很好地跟上。
这需要技术能力开放由以语音为主体,走向人脸识别、体型甚至手势的图像识别,而语音本身甚至也可以在“声线”、“声调”等方面进行开发;
也需要大数据层面的不断优化的,让IoT设备变成真正的管家,时间越久越懂用户(不同用户被区分开来)。
显然,联想SIoT宣称的未来生活“新三大件”——物联网(Everything connected)、自然交互界面(Everywhere Interacted,自然交互、语音、视觉和图像)、智慧助手(Every moment cared),就带有类似的目的。
与此类似的,是TCL所谓听觉、视觉、情感三大交互,其TV产品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喜好和交互习惯,去完成AI的用户画像,并进行区分用户的内容推荐,或是预先预测用户的意图。
4、远在云端的IoT+服务和线下服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虽然被IoT的连接在互联网上,技术在云端,连创业者都自称互联网公司,但智能家居在最后的实施阶段,一定是一个线下的活动,除了摆起来就能用的、可以“网购”的单品,那些需要安装的家居产品,你总得从线下渠道卖出、帮助安装、提供售后服务。
所以,海尔、TCL、联想、美的、格力这些品牌纷纷涌入,除了制造业背景带来的产品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拥有线下触达能力优势。
同时,如果真的要在硬件产品之外做长久服务,挖掘新的商业机会,最终也需要人去直接对接,如同面向消费者的“客户经理”,就像长期盯住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理财经理一样。
这恰恰是不少IoT生态链企业,甚至IoT巨头级平台最缺乏的能力。
回过头来看,联想方面所宣称的今年转型过程"第一大战略"是"开放的全生命服务周期服务平台",恰恰盯上的就是这块蛋糕。阿木称,联想的2400个服务网点、1万+专业IT服务工程师、3大呼叫中心全流程的服务管理系统,将向整个智能家居产业予以开放。
而这当然不只是联想的优势,凡是拥有线下渠道与服务积淀的厂商做来做IoT平台,都具备潜在的开放能力,相信更多的线下服务资源开放将会到来,这是消费级IoT生态要往深处走必然的、现实的需求。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砍柴网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高级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5钛媒体、虎嗅、36kr、界面、铅笔道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现为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