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莱特币价格已经冲高到100美元,市值高居前五,2个多月后,减半行情的到来,很可能才是它的高光时刻。莱特币,依然是那个莱特币,依然堪称主流,即使,它在年龄上常常被人调侃为古老。
已经七岁半的莱特币,在区块链行业确实算得上“古老”。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美国财富杂志的这组数据,大家应该早已耳熟能详了。创业向来如此残酷,在区块链这样日新月异、野蛮生长的行业,能生存七年依然坚挺甚至生机盎然,值得我们抱拳,说一声佩服了。
这样的事情,我们很难用运气这样的词来简单概括,我想这背后必然有一些非同一般的原因,或者说特质,在支撑、引导着莱特币继续飞奔向前。
这样的特质是山寨吗?
毕竟,山寨币,这是莱特币从成立一开始就被贴上、被诟病的标签。2011年9月,李启威修改了比特币的源代码,并进行了一些调整,莱特币就此诞生。从这个角度来说,说莱特币山寨也不冤枉。
但是,这多少有些不公平。除了血脉纯正的比特币,数量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虚拟币们,谁又敢说自己不是山寨呢?以五十步笑百步,大可不必。
事实上,自莱特币诞生以来,无数“嘲笑者”“跟随者”早已纷纷倒下,莱特币的“幸存”至少让我们知道了一点——山寨,并非竞争力。即使放眼整个商业世界,山寨或许可以让一些玩家获得起步的筹码甚至加速度,但却带不来长效发展的驱动力。
要厘清莱特币赖以生存的特质,厘清区块链行业重重人性迷雾下的驱动内核,我们还需要从莱特币与比特币的区别说起。
2011年,区块链还只是一片蛮荒之地,极客们像一个个草莽英雄一样,伴随着大多人无处不在的一无所知乃至怀疑,默默挖着矿,没有几个人再有余力在意其他。李启威是个例外,BM和V神,同样是个例外。
他们都很快发现了比特币交易速度太慢这个“痛点”。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率先发现痛点的三人,一个做出了莱特币,一个推出了EOS,一个则打造了ETH,时至今日,这三者在各自开辟的战场上都已经成了王者。
所不同的是,李启威身上的极客精神似乎更重,从莱特币诞生一开始,其就是抱着改进比特币、做一个更轻量级比特币的想法来的。李启威一边用Scrypt来代替比特币的SHA-256协议,将区块确认时间从比特币的10分钟大幅缩减至2.5分钟,创建一个更快的加密货币;另一边,提高总量,相比比特币2100万的供应总量,莱特币将数量扩充至84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