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玩艺术品吗?
饱暖思淫欲,淫欲之后就玩艺术,普通人有钱之后,大抵就是这个路线,但,你对艺术品消费懂行吗?
我也不懂行,但我最近遇到一个懂行的,他们居然意外的发现了艺术品的一个真空地带,用互联网拍卖改造了极其传统的自由画家这个职业。
想到自由画家,你会想到什么?
看惯了各种大师的作品,你不会以为画画的都是艺术家吧?其实,绘画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自成一派成为一代名家,绝大多数的人,只是自由画家,而不是画家。
就跟IT民工码农,新闻民工码字一样,他们是专门码“画”的,不过,艺术领域不用这个词,人家叫画匠。不苛求艺术深度,不深究每一次落笔的力道走向,但求完成最基础的艺术创作并满足大众最基本的审美认知-好看。
这样一个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几乎不被提到,因为复制技术的让他们快被淘汰了。
一般有点逼格或者想有点逼格的人(嗯,“有”和“想有”是两回事),都会整一幅画放在家里或者办公室,但是,他们一般都会选择名画复制品,也不贵才一两千,装裱的还有模有样。
调戏电商就曾深度报道过复制画电商第一名的运营经历,那的确是个挺大的市场。
就这么一个快被复制画挤得喘不过气来的画匠行业,咋登上了互联网的大船呢?
意外的市场真空
李如嘉是寺库拍卖事业部的总经理,他们本来要做的主要是一些高端奢侈品或者艺术品,但是,这种产品毕竟稀缺,后来无意间接触到自由画家和画匠这个群体,把他们的产品上线拍卖之后,发现用户还挺热情,因为客单价不太高,跟那些动辄几十万的艺术品相比,这些自由画家的作品客单价在五六千。
固然,寺库网的用户大部分都是高端丶有钱丶任性,但这还不能准确描述这个群体的特征,其实,是这些高端用户在走向小众化的趋势,他们厌倦了复制画带来的雷同和工厂感,开始欣赏原创画开始小众化,哪怕这些原创画比复制画更贵。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规模之后,必定细分。
而这些职业画家,不愿意在体制内“谋生”,我们体制内的画家是干啥,我就不多说了,他们以画为生,很多作品充满了创意和想法的作品。然而,他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在艺术圈中,他们的作品并不一定有升值空间和收藏趋势,而恰恰是这些人和作品,成为消费型艺术品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