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拼多多最近发布的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MAU单季度增长已经超过8000万,而据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淘宝特价版MAU仅为5500万,也就是说,拼多多单季度新增了一个半淘宝特价版的月活流量。月活流量此消彼长之间,也反映出用户端的“由淘入拼”的新变化。
非淘系电商增长迅猛的背后,电商主旋律变奏进行时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变化其实也是需求与生产力之间适应和匹配的结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基础决定效率最高的商业增长模式。“拼”这个动作的兴起,本质上是供给过剩的产业端需要更加高效的人货匹配方式,是电商商业模式的最新迭代。
以拼多多为例,“拼”的背后,实际上是基于社交信任的最短转化路径,背后则是深入产业链,C2M以及C2B模式下的需求端与生产端的直连,一方面,在需求端以社交信任为交易基础,另一方面,在产业端把产能对接到最需要的消费人群,以达成更高的人货匹配效率。
因此,“拼”的核心实际上不是低价,而是一种反向性价比,如同黄峥曾经提出过的“反向保险”,实际上是一种消费者出售购买意愿本身,从而获取B端让利的一种价值交换。
比如说,品牌决定某个产品投放市场数量之前要预估市场需求量,如果市场实际销售数量不足,则会造成库存浪费,成本实际上还是C端承担,如果能够确定C端需求数量,那么把省下来的部分成本作为对C端的让利,不啻为一种双赢的模式。
所以说“拼模式”的低价只是一种表现形式,骨子里是需求端与生产端的一种自适应匹配,从而提高了人货流通效率。
在摩根频道看来,电商增长“由淘入拼”的迭代,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迭代,也是用户认知层面上的迭代。实际上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拼多多的用户本身,也在迭代。
比如,最近笔者需要购入一款平板电脑,便下意识的打开拼多多,随后出于职业的敏感,笔者开始反思中下意识背后所蕴含的商业上的意义:
在传统的认知中,笔者并非所谓的“拼多多核心用户画像”中的典型人群,但在经过“百亿补贴”以及朋友邀请拼团的日常之后,打开拼多多已经成为一种电商购物的习惯。这显然说明在用户认知上拼多多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总的来看,“淘”电商增长进入瓶颈之后,用户行为的改变、产业对供需匹配效率的需求等,共同构成了拼多多高速增长的基本面,而这些因素,也同样将成为电商平台增长由“淘模式”向“拼模式”的转变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