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上,济南与青岛,也同样想争夺这个时代发展课题。但相对于青岛,济南似乎更需要国家中心城市的加持。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济南与青岛在人才、招商等资源争夺上,都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
那么,作为山东双子星的济南与青岛,怎样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又避免形成正面的竞争,并且以双子星的联动,发挥协同效应,带动周边中间还隔着淄博、潍坊等城市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区域互联网经济,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互相依偎,彼此取暖,才是最好的“过冬”方式。
2、构建产业生态,要拉长中小企业生存周期。
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发展,既需要龙头企业的示范拉动,也需要中小企业的补充,形成共生组织,可以无限延伸,做大做强。类似小米的物联网生态。
但根据齐鲁人才网报道,在调取的48621名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中,因济南中小企业因公司经营不善、倒闭而跳槽的占比高达25.28%。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小企业存活的艰难。
虽然在认知的常识里是“皮之不复,毛将焉存”,来形容失去主体就难以生存,但反过来,也一样成立,当组成生态的“毛”生存率太低时,“皮”就算再强大,也难以如愿“爬山虎模式”。
3、坐拥百所高校的教育大省,需破不缺人才却难留人才僵局。
济南的地理优势就是,上至京津,下至苏沪,都方便快捷。这样的方便快捷是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吸引京津、苏沪的部分企业成立分公司、办事处等,但却也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
山东拥有68所本科院校,77所专科学校,其中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为985、211院校,中国石油大学为211院校,但这样的人才优势,却难以留在省内发展。据DT财经统计的二线城市一流高效2018届毕业生本省就业率,其中山东大学在46%左右,而郑州大学在本省的就业率达到50%,这个数据在浙江大学的本省就业率上,接近60%。
济南也出台了一列政策来留住、引进青年人才,并希望“力争用5年时间,使大学生留济南数量达到100万”。但人才的吸引,除了靠政策拉动,还需要企业的发展带来契合的岗位等一系列的配套,最后的成效,还要看时间。
总体来说,这些问题不光是济南,任何其他二三线城市的互联网的发展,都会面临以上问题。但既然是问题,就会有解决办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济南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中,已经在开始书写答案了。
结语
从一片寒冬的互联网上半场走来,浪潮、开创等企业让济南的工业互联网发展送来了春意。工业基础深厚的济南,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传统IT公司、工业巨头、传统企业,都在工业互联网的浪潮下纷纷转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下,有浪潮、开创等企业的拉动,再有利好政策的助推,在互联网下半场,济南实现弯道超车,十分可期。
雪莱《西风颂》里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现在的济南,可以十分肯定的回答了:既然冬天已经来了,春天必然不远。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螳螂财经(微信ID:TanglangFin):泛财经新媒体,《财富生活》等多家杂志特约撰稿人。微信十万+曝文《京东走向“四分五裂”》《“维密秀”被谁杀死了?》创作者;重点关注:新金融、新零售、上市公司等财经金融等领域。